十月連假難得去了趟百貨公司。
自從不做零售品牌後,我幾乎不再逛街,連去日本旅遊時也都是「目的型購物」,要買什麼、找哪一家店、買完就走。但這次,我在一家從沒買過的平價運動品牌店裡,試了幾件衣服和鞋子,最後花了原本沒打算花的一萬多塊,還買了一套與運動完全無關、連自己都意外的:西裝。
整個關鍵,就在那位店員。
真誠的銷售現場
他完全沒有推銷,也沒說「這件好適合妳」這類話術,卻讓我從頭到尾都覺得「被好好地服務」。
一開始,我只是拿起一件男生西裝外套比劃,他主動走過來說:「這款西裝還有女生版跟中性版,要不要拿給妳看看?」我點頭後,他不確定尺寸,就一次拿了兩款、兩個尺寸讓我試。週年慶人多,他還特地跑去倉庫拿貨,確保我都能試到。
我試穿後隨口問:「這種運動西裝,下身通常怎麼搭啊?」他立刻回答:「這有整套的長褲喔,要不要順便試?有修身款和寬褲款,都可以看看。」
接著,他又默默拿了兩種尺寸。全程不給意見、不催促、不誇獎,只靜靜地在旁邊等我照鏡子、自己感受。當我說想試大一號,他又馬上去幫我拿。
決定好西裝套裝後,我又問:「那要配什麼鞋比較好?」他帶我去鞋區,給了幾個中肯的建議。我還開玩笑說:「老人家最怕跌倒,這鞋底那麼高不會滑嗎?」他沒接梗、也沒油嘴滑舌,只淡淡地說:「那就拿妳的尺寸試試看,我幫妳放一種支撐足弓的鞋墊,一起比較看看。」
從頭到尾,他沒提優惠、沒講折扣、也沒有一句「催單話術」,他只是讓我完整地體驗產品、慢慢確認每個細節。最後結帳時我才知道——原來還有九折、八折、下載APP送券之類的優惠。那一刻我心想:這才叫銷售——不靠話術、不靠促銷,只靠真誠服務與對產品的信任。
銷售中「等待」也是一種服務
雖然買的是長袖西裝,大概要等天涼才穿得到,但那一套我在日本就注意過,一直沒試。這次終於在台灣買下來,真的很開心。
這次也再度印證:生意的靈魂,還是在「人」。
品牌行銷當然重要,但最關鍵的成交時刻,永遠發生在服務體驗裡。會買的顧客,是因為自己喜歡、也真的需要,他們會主動越買越多。重點不是話術或促購,而是看見顧客的真實需求,給他完整體驗的機會,盡可能地滿足他。
那些「裝熟」或「過度推銷」的橋段,非但無效,反而讓人退避三舍。除非彼此真的熟悉,否則那些多餘的熱情,常常只會變成壓力。
在銷售的過程中,「等待」其實也是一種服務。讓顧客有時間細細體會產品的好,是品牌店櫃人員對自家商品的信任與底氣。
不被話術取代的人性
如果企業對一線人員的教育訓練仍停留在「積極銷售」「熱情招呼」這一套,那麼總公司真的應該重新走一趟現場,親身體驗。如今的消費者資訊豐富、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歡被打擾。他們不缺資訊,只缺「實際的商品體驗」;真正打動人心的銷售,不是話術,而是尊重且給予空間。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