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我創立一個主打風格與設計的台灣眼鏡品牌,產品包含眼鏡、墨鏡與包包三大項目。目前全台北、中、南共設有十五間直營門市,選址皆在一級商圈與百貨商場。目前年營業額約四億元。
我不把重心全押在銷售商品,而是藉由商品打造有態度、有設計感的生活風格品牌。但走到今天,也要面對越來越無法逃避的問題:定位不上不下。
我們產品價格在五千到一萬元之間,主力客群在二十到四十歲,以年輕族群為主。價格低不過平價日系連鎖;要做高端,品牌溢價離精品還有段距離。綜合考量後,最後決定做有附加價值的中間價位。
儘管每年營收成長,但百貨抽成、人事、租金與製作成本年年攀升,加上眼鏡不是快銷品,需要投入行銷費用做社群聲量,我們雖有調高價格,但年輕人可支配所得有限,加上品牌溢價拉不高,獲利空間受限。另一方面,如果要拉高附加價值、拉高價格,就要做更有消費力的族群,需要花時間去打陌生市場。
我們走在一條沒有標準答案的品牌路上,卡在中線的我們,正在思考:如果堅守中價位,能否建立足夠的品牌價值,擴大利潤空間?如果往上走高價路線,我們的品牌成熟度準備好進攻新市場了嗎?
表面上關乎定價與定位,更是怎麼定義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品牌。
✨電通籃雅寧解析:價值要種在對的人心中,是品牌升級的關鍵
個案目前以風格設計做為核心賣點,然而近十年受平價眼鏡連鎖影響,對消費者產生定錨效應(編按:人在做決定時,易受第一印象支配,以此做為調整的基準點),拉低對眼鏡的價格認知,價格往上空間受限。除非有讓消費者特別具體有感,否則很難為「風格」掏錢。
至於風格要如何落地變現,有三個可以挖深的方向:
第一點:虛的「風格」定錨在消費者可體驗的價值。
風格必須定錨在具體的事物上,讓消費者具體體驗價值,然後打穿、打爆,持續疊加消費者印記。否則風格會淪為形容詞,無法轉化為定錨價值,說服消費者產生行動。
風格定錨有三種做法:
一,人物代言:與其找多個KOL代言,不如集中資源找一個一線明星,做多不如做大。集中資源打穿、放大,創造出能見度;將風格的價值具體投射在令人嚮往的人物,以抗衡價格破壞。
二,娛樂置入:娛樂是這幾年來社群溝通的主流語言。置入戲劇、電影、演唱會,創造角色記憶點,例如,知名女主角指定款,然後將其中的關鍵畫面剪成短影音擴散到社群破口,創造暴紅哏。
三,時尚媒體背書:透過與風格品牌、媒體合作,快速讓人們感知到風格的定位價值。
第二點:轉向「輕奢」,打造中價位的向上空間。品牌由高賣低容易,由低賣高很難,除非為高端市場打造另一個品牌。
然而要打造出高端品牌(平均單價超過一萬元的眼鏡),金脈和人脈缺一不可,個案品牌要盤點手中籌碼,自問是否有底氣上攻。沒有說不行,只能說失敗風險很高。
與其如此,倒不如穩固中價位區間,以中價位為基底往上延伸做「輕奢」(Affordable Luxury)產品,以「精品感但親切價」的姿態切入,例如走Coach的品牌定位和策略。
第三點:以「風格+專業」,提供風格服務的解決方案。
前面分別從行銷、產品策略面具體化「風格」,如何為消費者找出最適風格的眼鏡,讓所見即所得,才是落地變現的關鍵。
一方面訴求理性,可將與專業鏡片的合作轉化為「專業價值佐證」,提高附加價值;另一方面則訴求感性,既然擁有實體門店,可以思考從創新服務下手,設計「風格搭配服務」,好比加入個人風格加分建議卡、AI風格搭配模擬器等量化工具,協助消費者形塑個人風格,具體化打造可感知的美學加值體驗,讓價值可以被感知與傳遞,能殺出一條血路。
最後,從品牌表述轉向價值演出。要提高價格帶,關鍵在消費者是否對價值「有感」,請先回頭盤點兩件事:
一,現在的愛用者愛你什麼?
二,未來想要吸引的人又在意什麼?
對市場謙卑、聆聽人心,由此出發驅動產品、服務與行銷設計,才能超越並創造消費者期待。高價要有籌碼,價值要種在對的人心中,這才是品牌升級的底氣所在。
✨邱奕嘉關鍵提醒:品牌是商模與策略的具象表達,須與策略對應
看似是品牌定位模糊,實際卻觸及企業策略與商業模式的重定位:品牌定位談的是「讓顧客怎麼看你」,而策略與商業模式則談「用什麼方式創造、傳遞與獲取價值」。
若僅微調品牌外顯形象,卻未重新審視整體價值結構與變現機制,就會「頭過身沒過」。
其次,焦點不能局限在調整品牌,而要進行「升維思考」:既然談未來可能性,先自問:「你選對賽道嗎?」中價位眼鏡設計品牌,是否為未來五年值得投注大量資源的主戰場?這樣的定位是否具備足夠的成長空間與利潤支撐?
太多企業在做策略規畫時被既有能力與資源結構綁住,看不到外部更具潛力的方向,唯有放下「我現在有什麼」,轉而問「我未來要達成什麼」,才真正進入策略規畫的思維中。
第三,品牌不只是品牌。很多中型品牌在成長關鍵點誤以為只要重押行銷,就能拉高品牌位階,實際上品牌是整個商業模式與策略的具象表達,必須與策略彼此對應,否則會讓品牌變成虛有其表的包裝工程。
回看創辦人的提問:「要成為什麼樣的品牌?」問得很好,然而我會進一步問:「要進入什麼樣的賽道?用什麼樣的模式創造差異化價值?又用什麼方式變現價值?」
如果企業內部思維未曾升維,即便外部形象再怎麼用力,也終將回到原點。
因此,真正的關鍵不是單純的品牌定位,而是對未來價值的再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