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商周CEO學院兩百多位學員出席了在晶華酒店熱鬧舉辦的商周CEO學院的會員年會,不到24小時,「百億CEO班」學員再度到晶華3樓報到,為的是向晶華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面對面請益。
潘思亮領導晶華酒店集團30多年,帶領晶華成為全台規模最大飯店集團,曾創下台灣併購全球飯店品牌的首例(2010年買下Regent品牌),還是台股史上「好公司減資」的第一人(2002-2006年間晶華減資高達7成),更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帶領晶華成為全台唯一維持獲利的飯店。這場對談,從國際經濟到AI挑戰,潘思亮一樣坦率分享觀點,知無不言。
解讀經濟現況:輪動式景氣循環
對談主持人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率先拋出問題,指出台灣經濟似乎正呈現「兩個世界」:一邊是AI及軍工產業熱潮「雞犬升天」,另一邊則是傳產與內需市場低迷。她憂心台灣正面臨「荷蘭病」(編按:指某一個產業蓬勃發展,卻導致其他產業衰落)的隱憂。
對此,潘思亮認為,現在的現象是一種「輪動式」(rotational)的景氣循環,不同產業會因循環週期而起伏。他舉例,當下AI很紅,現在是伺服器的時代,接下來可能會輪動到雲端、資料中心,最後輪動到手機或其他個人裝置。但對傳產而言,當下面臨的是衰退,尤其中國的產能過剩壓力勢必會加劇衝擊。他強調:「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公司。」唯有走差異化,做only one,專注利基市場,才能突圍。至於「荷蘭病」,「誰沒有生過病?生病會提高免疫力!」一句話道出他面對危機或挑戰時的成長心態。
將危機視同自然韻律,禍福相倚
增麗公司執行長陳貞吟進一步提問,晶華歷經SARS、COVID等危機,潘思亮是如何保持冷靜,並帶領團隊堅定前行?
潘思亮回憶,在一次重大危機中,他正好讀到《老子》,從中領悟到人生如四季更替,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從人的一天生活到企業興衰,都有春夏秋冬。冬天雖然令人不舒服,但終究會過去,危機也是;「所有東西都有韻律,禍福相倚。不好,不會永遠不好;好,也不會永遠好。」而春天有春天要做的事,冬天要準備,要禦寒,要生存,就要多穿點衣服。這是《老子》給他的啟示。
談AI:自己要先學,不懂的東西不授權
台新餐飲設備執行長李宗樺則將話題引向AI,詢問潘思亮如何看待AI工具與員工的關係。
潘思亮表示,在客戶面,晶華不會操之過急,他舉把客房鑰匙改成Keycard為例,早在20年前就曾經想更換,但為了保留「回家」的溫度,晶華是等到客戶都習慣了,才開始替換。而在後台,比如廚房、清潔維護甚至行銷等工作。他形容AI會是「co-thinker」,能幫助主管做出更精準的決策。
不過,他強調晶華還沒有推動AI。「因為推動之前,我一定要自己先懂。自己不懂的東西,我不會授權。」「不要把你怕的、你不會做的事情丟給別人。」透露出他另一層管理哲學,這也是他不斷學習和進步的動力。
#企業大師面對面 是百億CEO班的獨家單元,由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親自率領企業家學員,近距離向產業巨擘取經。小班制設計,確保學習最大化,讓每位學員都能從頂尖企業家的實戰經驗中,找到自己的成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