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有位學生跟我炫耀他身上的韓國進口T-shirt,要我猜他身上的T-shirt多少錢?我心想同學平常開名車,就隨口猜「兩千」,結果學生得意地說,「一百多塊,比你手上的星巴克還便宜,而且下午買,隔天就到」。我問他從哪裡買到這麼便宜的東西?答案是:「酷澎」。
這個例子讓我想到,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圍,核心在於如何創造差異化,號稱亞洲亞馬遜的酷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酷澎成立於2010年、於2022年十月進入台灣電商市場,正逢疫情後、消費力道轉回實體零售,電商滲透率維持在整體零售業14%;這個14%的市場,從2015年蝦皮進入市場後,已與Momo、網家形成三強鼎立,在這麼競爭的市場中,能夠有這樣的成績,算是相當不容易。
在Momo擁抱品牌、網家主打三C,蝦皮主攻年輕人,酷澎用兩支箭射向網商忽略的婆婆媽媽:一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台灣電商眼裡的蠅頭小利,兩條黑人牙膏在Momo賣175元,酷澎賣90元;二是在台灣自建倉儲,跨境韓貨五天直送,比許多國內電商都快。它用大量補貼壓低價格,將品牌商品和進口商品送進傳統實體通路的消費者,進台灣一年營業額破52億元,逼近博客來。今年農曆年前後,它引進類似亞馬遜Prime的訂閱會員制,每月會員費59元,不限次數免運費。今年八月,酷澎公布第二季台灣市場營收季增54%,年增幅度則是超過三位數,翻倍增長,默默成為台灣第二大電商。背後的原因,就是它找到了差異化。
全球第二大電商拼多多也是同樣案例。拼多多創立時,淘寶與京東早已瓜分一二線城市的主要市場,競爭白熱化,幾乎沒有新空間,拼多多把目光投向三到六線城市,也就是所謂的下沉市場。這些地方缺少大型購物中心,居民收入有限,但使用手機的時間長,對價格又特別敏感。拼多多就把工廠直營、沒有品牌、價格極低的商品,利用社群團購直接送進這個市場,三年內用戶突破兩億。阿里巴巴花了二十多年才達到的市值規模,拼多多不到十年就迎頭趕上,同樣因為找到差異化。
差異化的關鍵其實有兩個要素。
第一,要有眼光挑選正確的賽道。當主流市場早已擁擠,就必須尋找新的場域,或者要能在既有紅海中,切出更精準的細分市場。酷澎看到的,就是龐大卻長期被定義成實體消費者的家庭主婦,而拼多多看到的則是長期被認定缺乏消費力的非都會區用戶。
第二,要能設計出與眾不同的戰法。單靠進入新市場還不夠,沒有新的打法,很快就會被模仿。酷澎的獨到之處在於,看準家庭主婦對價格敏感且熱愛韓流,從單價低的家用品簡單粗暴直接殺價,搭配零距離韓貨直送,不用出門就到東大門,不惜血本採用負毛利策略,補貼補到刀口上,形成正向循環。而拼多多則撬動了貪小便宜、口耳相傳的人性底層邏輯,將「社群電商+工廠直達」搭配百億補貼平台店家,創造高速飛輪效應。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策略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落在具體選擇上。企業必須先判斷些入哪個市場競爭,這是賽道的問題。確定之後,還要想清楚如何競爭,那就是戰法的問題。選錯賽道,努力也很難見效;選對了賽道,如果打法與別人毫無差別,也撐不久。酷澎能後來居上,就是因為它既換了跑道,又找到新打法,讓自己在紅海裡游出一條新的水道,拼多多可以倍速增長,便是它選擇切入被忽略的市場,結合多種打法,在紅海以外另外開出新局。
對台灣企業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很多中小企業習慣在紅海市場裡拼價格,結果整個產業被拉進低利潤的漩渦中。其實企業主可以換個視角,主動去發掘新的需求,或在既有市場中找到還沒被照顧好的細分客群,建立利基。進入新的賽道之後,更需要設計屬於自己的打法,才能把優勢放大並持續下去。唯有如此,企業才有機會真正走出一條不同的路,開出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