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算存貨週轉天數?」這是三月CEO50失敗學課堂上,特邀講師、大會計師張明輝拋出的問題。台下聽眾非企業創辦人,便是接班二代或高階經理人,面對這道看似基本的會計題,心中理所當然地浮現標準公式:
[(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 ÷ 當年銷貨成本 × 365天(請見下圖),即可算出。
張明輝卻語出驚人:「我要先打自己身為會計師的臉,因為這個教科書公式,其實有三個嚴重的假設錯誤。」
第一、 假設銷貨結構不變。
此公式假設未來一年或一季的銷貨結構,與過去完全相同。然而,現實中的企業會隨著時間調整銷售結構,例如,水果行不可能一年四季都賣相同數量與品類的水果,夏天西瓜需求大增,冬天則以草莓為主。因此,銷貨成本自然有所變動。
第二、假設企業全年無休、銷貨穩定。
乘以「365天」的前提是企業每天營運且銷貨量穩定。然而,除了 24 小時營業的超商等特殊產業外,多數企業無法做到全年無休,應乘上真正營業時間。
第三、 假設所有存貨皆為可直接出售的製成品
公式將所有存貨視為可立即銷售的商品,但製造業的存貨多半包含原材料、半成品及待加工品。若僅以「存貨÷銷貨成本」計算,將嚴重低估存貨週轉天數,導致管理決策錯誤。
張明輝指出,反映企業實際狀況的公式是:
(期末存貨÷當年或當季銷貨成本)× 365天或90、91、92天(請見下圖)
相比教科書上的公式,這個方法僅用「期末存貨」。因為對財報分析而言,期初存貨已是過去數據,對未來經營無太大意義。企業真正關注的應是「期末存貨是否過高」,而非期初存貨的變化。
張明輝在課堂上,用了某家自行車公司為例,當用不同的公式,計算出的存貨天數大不相同,可以相差數十天。而用最傳統公式計算出的存貨天數卻,是被低估的。
管理時常得依靠大量數據,若你看到的數據無法反應真實情況,你要憑什麼做管理決策?
存貨,不只是影響財報,更反映企業的管理能力。張明輝也在他的書中分享一段經驗。他曾輔導一家記憶體企業,發現存貨週轉天數過高,而記憶體產品特性是「時間拖越長,價格跌越快」,這意味公司必須提列大筆跌價損失。
當他向董事長反映時,董事長無奈說:「我要業務員快點賣掉(庫存),但業務就是不努力賣。」
深入追查才發現,該公司業務獎金計算是「營業額占一半,毛利占一半」。由於存貨跌價嚴重,業務賣越多、獎金反越少,業務經理老實的回說:「這樣當然沒有業務會想賣、積極去化庫存!」
最終,重新設計獎金公式後,存貨問題才慢慢改善,但應收帳款與存貨損失早已上億元。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說:「閱讀財報時,必須能夠立即察覺獲利停滯不前的呻吟聲,或資產縮水的哭泣聲。」
換句話說,數字不僅僅是數字,它們背後蘊含企業管理的成敗與風險。而你,是否能從存貨數字中,聽見管理問題的「哭泣聲」?
○商周CEO50失敗學課程,CEO的決策智庫!不要等到親身跌倒才後悔!按此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