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們正站在一場全面變革的門檻上。AI 不再只是程式工程師的工具,而是企業組織每一個角色都必須學會駕馭的「新同事」。

「在未來,每個員工都要變成一個Agent Boss(編按:代理人主管,即同時管理多個AI代理人的主管)」,台灣微軟人資長王有蘋在商周CEO學院的「EVP組織領袖班」課堂上,分享微軟最新「2025年工作趨勢指南」(《Work Trend Index 2025》)。

她解釋,AI 不是來取代人,而是來重構工作的本質。這場轉變不只關乎工具升級,而是一場深層的結構重建與思維重設。未來,從高階主管到第一線員工,都將成為「Agent Boss」。

為了理解這場轉型浪潮背後的邏輯與行動路徑,王有蘋理出三個關鍵觀察:

一、AI 將重塑組織圖:Work Chart 取代 Org Chart

傳統組織圖依照職能劃分部門,如財務、行銷、人資等;而在 AI 驅動的「Frontier Firm(前沿企業)」中,組織將以「任務導向」重新編排。人與AI 代理人不再是主從關係,而是共同完成任務的混編團隊。

「工作不再是一整件,會再細分成為不同的『任務』(Task)」,王有蘋說,「有些切給代理人,有些你自己做」。

舉例來說,一個供應鏈主管的工作,未來可能不再是自己逐一安排物流,而是透過一組AI代理人處理端到端的訂單、報關、貨運與異常狀況回報;主管本人的角色,則轉向例外處理、策略監督與人際協調。

這不只是工作模式的轉變,更是組織文化的深刻改變。企業將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是「工作」,什麼是「職責」,誰該領導誰。

二、產能缺口壓力,讓 AI 從「工具」變成「隊友」

根據微軟統計,全球有 80% 的知識工作者(含主管與員工)表示他們每天缺乏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完成任務,平均一天內會被會議、email、訊息打斷 275 次,幾乎每兩分鐘就中斷一次工作節奏。

這種情況下,我們已經無法用「再努力一點」來解決問題。組織開始正視:人類的極限,正在阻礙成長與創新。

AI代理人提供一種新解法:以「數位勞工(digital labor)」身份加入團隊,分攤那些高頻、重複、低價值但必要的工作。根據報告,有 82% 的企業領導人表示,他們未來一年內將廣泛導入 AI agent 以擴充人力產能。

這也意味著,AI 的導入不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 不導入 AI,你的團隊將繼續被瑣碎任務壓垮,無法投入真正有價值的創造性工作。

「AI 不是取代人,而是幫你把『時間』還給你」,王有蘋說。

三、每個人都得學會當 Agent Boss

如果說 ChatGPT 是搜尋引擎的升級版,那麼 AI agent 則是「數位下屬」的原型。你可以派他做報告、查資料、分析數據、設計流程,甚至「建立其他 agent」——只要你會指揮。

這讓每個員工都必須具備三種新能力:
1. Prompting 能力:會下指令、會溝通、懂怎麼讓 AI 回應得好。
2. 工作解構能力:能將自己的任務拆解成 AI 能做與不能做的部分。
3. 監督與修正能力:知道何時該放手讓 AI 做,何時該介入修正。

根據報告,現在已有 32% 的企業考慮聘請專門的「AI代理人專家」,負責設計、管理與優化這些 AI 隊友。這種角色未來將如同 HR 或 IT 一樣,成為企業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而未來的員工,無論是否身處管理職,都會被期待具備「代理人主管心態」(Agent Boss mindset):不只是做事,而是領導AI一起做事。

結語:從工具使用者,變成 AI 合作夥伴

王有蘋提醒,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轉變不是從「工具使用者」進化為「科技專家」,而是從「命令機器」進化為「與 AI 合作」;AI 將催生出一種全新的組織語言與協作邏輯。

微軟調查顯示,目前有 46% 的員工視 AI 為思考夥伴(Thought Partner),而不只是完成任務的工具。AI 不僅幫你完成工作,更能提供建議、挑戰觀點,甚至引導你產生創新想法。

AI 的出現,不只幫企業加快腳步,讓我們重新思考工作的本質:未來的職場,不只多一位數位助手,而是每個人都得成為「Agent Boss」。

這無關乎我們學會多少工具,而在於是否能開拓AI新賽道,具備成為 Agent Boss 的勇氣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