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去年此時正是百億CEO班開學的時刻,不知不覺,來自全台灣136位立志營收破百億的領導人,在追求成長的旅途,已經過了一半。一年前,他們第一次遭逢BCG成長藍圖方法論的燒腦震撼,迷惑、茫然、壓力,歷歷在目。

當時最讓學員跌破眼鏡的,就是在第一堂課開宗明義談「成長」。

一般我們通常在談成長的時候會很直覺說應該要談一個具有企圖心、「射月亮」(Moon-shooting)的目標 (百億CEO班裡我們稱為「加速增長」),而且要越高越好,可是在BCG的成長藍圖方法論,在射月亮成長的第一步,卻要我們搞清楚自己公司的「自然增長」(Momentum Case)。

所謂「自然增長」,就是在維持相同策略的前提下,拆解公司歷史過去三年間的主要成長驅動因子,並且了解各因子在過去三年的表現。做完這一步,在據此推估未來三年的假設。明明就是要談未來的成長,為什麼因為要去談自然增長?

一開始,我也覺得不知所以然,後來經過這一年跟BCG的互動,以及看百億CEO班學員在忙自家的成長策略,我才發覺為什麼要這樣做。

原因一:釐清策略和管理

在現實的企業經營中,我們常常把策略跟管理搞混;搞混的原因主要是分不清那些是按照既有策略和組織運作就可以達到,而那些是要長新的策略、組織或能力才能達到的。

建立自然增長,能有助於釐清上述兩者的界線,這條線代表你的管理力或組織的基本運作力。換句話說,如果領導者要維持過去三年的企業增長斜率,應該檢查公司管理流程、管理分工能不能做到這條線,也就是這條線以下的運營,可以透過授權、管理來達到。這條線以下是管理,以上則要靠策略。

如果沒有把自然增長的線抓出來,常常會分不清楚哪些是可以靠既有管理授權,那些要去做策略。

原因二:建立策略邏輯基礎

其次,如果我們開始思考,怎麼抓出自然增長的曲線,其實大多數人用拍腦袋、憑感覺抓出來的。

可是BCG的自然增長,要先拆解營收,然後找出影響每段營收增長的因素是什麼,同時也列出每個增長因素對於營收的貢獻程度,接下來估算這些因素未來的變化,進而判斷自然增長是多少,做一個合理的推估。

為什麼這樣做?

因為領導者在思考策略時,往往會有一個迷思:我們並不清楚過去為什麼成功,以及在成功的過程中,卡點是什麼。如果我們不了解過去成功或過去的卡點是什麼,當面對未來的時候,會不知道該怎麼想策略。

相反的,當我知道我過去為什麼成功,哪裡卡住,便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善用過去成功經驗同時避開踩坑經驗,讓企業可以出現加速增長。

所以說,建立自然增長曲線等於提供一個討論未來策略發展的基礎,而不是每次都是拍大腿、拍大腦,而是有邏輯有根據地找出成功要素和踩坑原因,才能有底氣去討論下一步的策略是什麼。

基本功,大道理

建立自然增長對我的啟發是,很簡單的基本功,有很多大道理。

看未來的概念很大、很抽象,但是從自然增長的基本功,我們把範圍縮小,把觀察的顆粒變細,就會把公司的來龍去脈看得更清楚。

後川普時代,看不清自己,就衝不出未來。自然增長不是讓你變保守,而是讓你更有信心選擇該保守、還是該冒進。懂得這條分界線的人,才有能力畫出企業真正的成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