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態系,已成為企業尋求擴張與抗風險的熱門模式。然而,這並非一條保證成功的路。根據市場調查結果,超過八成的企業生態系最終無法創造期望的價值。

企業若真想投入生態系,首先要能回答三個靈魂拷問。但即便通過了這些考驗,真正進入建構階段時,還得緊緊掌握以下三個關鍵,否則難以站穩。

一、模組化:生態系運作的架構
所謂模組化,是指每個參與者能夠在系統中「既能獨立運作,也能順利協作」,換句話說,你設計的系統必須具備讓他人「好上車、也能自由下車」的彈性與標準。沒有這個架構,就很難建立可持續的互動。舉例來說,小米之所以能快速搭起一個由第三方設備商組成的生態系,是因為他們把APP平台標準化,讓合作夥伴透過數位模組串接進來,不僅降低協調成本,也提升整體管理效率。

二、互補性:不是湊熱鬧,而是湊價值
若模組化是架構,讓合作更加順暢,那互補性就是肌肉,它增加合作的價值。生態系的價值來自「個體間彼此補位、一起變強」。

這種互補性可粗略分為三種:
• 普通型:你有你走、我有我做,合在一起沒加分。
• 搭配型:組合起來更強,例如咖啡與牛奶。
• 加值型:某一方數量越多,另一方價值越高,例如App Store上的應用數愈多,用戶愈黏。

只有當參與者之間出現「搭配型」或「加值型」的互補關係,這套合作機制才有機會從「聯盟」進化成「生態系」。

三、保護效應:讓生態系不輕易崩潰的關鍵
生態系的第三個設計原則,是要整合眾多合作夥伴之力,創造能抵抗外部衝擊的「保護機制」。為什麼生態系失敗率這麼高?關鍵之一,就是保護效應不夠強。


保護效應的本質,不在於單點競爭力,而在於建立系統性「黏著力」與「退出成本」。常見作法有兩種:一是讓顧客更難離開,甚至主動帶朋友來,二是讓合作夥伴更不想離開。


例如,迪士尼為了追趕Netflix,推出Disney+、Hulu 和 ESPN+ 的綑綁訂閱方案,以超值的價格提供更多內容,讓用戶不輕易改投他牌;日本鳶屋書店則透過跨產業點數互通,讓顧客在多種場域都能累積與使用,時間一久,消費者黏上的不是單一產品,而是一整張跨場景的價值網。


這些機制關鍵不在於產品功能本身,而是透過設計,把價值編織成網,讓「離開」變得不值得。企業主應該問的是:我們的生態架構,是否具備這種可持續、具防禦力的連結?


事實上,生態系這個觀念本就來自生物學。自然界中,穩定的生態系不是由最強的個體主宰,而是來自整體系統透過能量與資源交換,建立出彼此依存、互為支持的穩定狀態。真正的保護效應是當彼此無法輕易脫離、無法輕易被替代時,自然形成的共生穩定。


在新經濟時代,這樣的保護效應還要更進一步。不只讓顧客留下,更要讓顧客願意主動說你好話。推薦,其實是最強的保護機制之一,當顧客不只是留下來,還願意把你介紹給他人時,這個生態系才有機會不斷自我壯大、持續擴張。

別為了流行而生態系

生態系不是一種流行,而是一種需要耐力與設計力的經營模式。不要因為看見產業龍頭在做,就覺得自己也要有一套。

在投入前,先回到策略本質,回答那三個靈魂拷問,再評估模組化、互補性與保護效應是否具備條件,參與者是否已到位。


企業的核心工作從來不是模仿他人,而是回應自身脈絡,把策略拆解做透,再選擇最適合自己創造價值的落地方式。

生態系,只是其中一種可能,但不是唯一手段。


關鍵從來不是你做了什麼形式,而是你是否做出了「讓顧客願意留下來,甚至成為你代言人」的價值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