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很遙遠?其實,它離你比你想像得更近。
「十字路口不要站太久,站久了一定會被撞的」。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公司執行副總劉安凱曾經面臨職場抉擇時,一位台灣廣告業傳奇給他的提醒。這句提醒,多年後成為百億CEO班「併購三部曲」的中心思想:台灣企業如果原地不動,等著的恐怕不是穩定而是終結。
為什麼要改變?企業追求改變不一定能成功,但不改變必然會失敗
「很多企業很努力,在大環境有利的時候活得很好,但是不代表外在榮景能一直持續下去」,劉安凱說,「原地不動,很危險」。而併購,就是企業尋求加速增長以回應環境改變的其中一個方式。無論是買方或者賣方,都要知道如何鑑別標的;鑑別標的,有以下三個構面:構面一:你在產業裡的角色是誰?
如果不清楚自己在產業中的角色,別人也不會知道你值多少。鑑別標的第一步,是要知道公司在產業裡的位置,才不會變成蘋果比芭樂,導致轉型策略錯誤。劉安凱分析,要判別公司在產業裡的位置,可用知識密集度和資本密集度畫出四象限:重知識密集+重資本密集的「秩序定義者」;重知識密集+輕資本密集的「先驅研發者」;輕知識密集+重資本密集的「效率執行者」;輕知識密集+輕資本密集的「貿易連結者」。
四象限沒有優劣之分,重要的是怎麼在各自產業內的四個象限裡,發揮核心能耐成為佼佼者;定位弄清楚,公司的美才會被看到,成為別人眼中的好標的。
構面二:在股東眼中,你表現如何?
鑑別標的的第二步,是確認公司的財務績效,常見的量化指標包括股東權益報酬率(以下簡稱ROE)。ROE是評價一家公司的基本標準,能不能有效率的為股東賺錢也是企業基本道德。公司的ROE,由杜邦分析的三種指標組成:
第一是獲利能力:例如杜邦分析中的淨利率,每一塊錢的營收有多少最終進到股東口袋;第二是營運效率:例如杜邦分析中的資產周轉率,每一塊錢的資產能轉出多少營收;第三是財務槓桿:例如杜邦分析中的權益乘數,公司的資產有多少來自於股東支持、多少來自於銀行與供應商。
公司的財務績效好不好,是比較出來的,所以切莫忘記要拿同領域公司比較,不要拿供應鏈中不同位置的公司互比,也不要拿不同區域市場的公司比較,才能合理判斷企業的財務表現。
「儘管每個老闆對自己公司價值有不同哲學觀,但併購時,別人是這樣務實看你的公司,你也會這樣看別人公司」,劉安凱說,「浪漫就留給自己吧」。
構面三:客戶、產品組合、供應鏈,哪個最可能掐住你的脖子?
若說財務績效決定企業的 #財務價值,那麼 #競爭價值 則是企業在市場上能不能長期站穩腳步的關鍵。劉安凱建議從價值鏈上下游的三個面向來診斷:
1.客戶結構:有沒有被客戶「掐脖子」?是否過度依賴單一大客戶?產品是否具備替代性?價格是你定還是他做主?
2.產品組合:你的產品是不是好生意?從歷年來看,哪些品項貢獻穩定、毛利好?是否有靠一兩個主力產品硬撐、而風險集中在單一品類?
3.供應來源:是否依賴特定供應商?萬一關鍵原料價格上漲或出貨中斷,你是否有備援計畫?供應鏈的健康程度,是許多買方併購時在意的痛點。
總結:在十字路口之前,先回答這三題靈魂拷問
無論是否參與併購,每家公司都該重新盤點自己,釐清自己的價值,並設法放大它。成長是一條路,購併只是一種手段;但不願改變、誤判自己的定位、不清楚市場怎麼看自己,才是真正的風險。
到了十字路口,請先誠實回答這三個問題:
1.你在產業裡的角色是誰?是秩序定義者,還是貿易連結者?
2.你現在的財務績效,對得起股東、撐得起下一階段的成長嗎?
3.客戶、產品、上游供應鏈,哪一個最有可能掐住你的脖子?
真正的風險不是選錯路,而是你根本沒選──或不敢面對自己該選哪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