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進入第四季,許多公司開始為下一年度擬定策略規劃。多數企業的焦點都放在「如何做出差異化」,希望在競爭中突圍。然而,策略不只是跑得快,更在於能走得遠。真正能走得遠的,是那些懂得築護城河的企業。因為,差異化只是讓你被市場看見,而護城河才是決定你能否長久被留下的關鍵。
護城河是企業能長期維持競爭優勢的關鍵機制。巴菲特在1993年的股東信中,用可口可樂和吉列為例,形容他們的市場地位就像被護城河圍繞的堡壘。到了1995年的股東會,他更明確指出,好的企業不只要有寬闊且持久的護城河,還要有誠實可靠的領主守護。因為在競爭激烈的資本市場中,多數護城河終將被時代侵蝕,能夠維持防禦力的少之又少。
《七大市場力量》的作者海爾默(Hamilton Helmer)把護城河分為七種靜態類型:壟斷性資源、破壞式創新、規模經濟、網路效益、轉換成本、品牌與流程效能。這些力量能讓競爭者不容易進入,也讓顧客不容易離開,是企業最基本的防線。
但在當今市場裡,光有靜態護城河已經不夠。護城河若不持續挖深或改變流向,就會慢慢乾涸。真正關鍵的是動態護城河,也就是企業能否持續創新,並根據自身的生命週期,不斷重塑防線。
以Nvidia為例,早期它靠CUDA軟體生態系築起深厚的技術護城河。這個平台讓全球AI開發者都依附在Nvidia的架構上,形成強大的網路效應與轉換成本。然而,護城河不會永遠穩固。當競爭對手紛紛推出自家的AI晶片與開放架構時,Nvidia並未停滯,而是主動開展新的河道。它轉向AI運算平台與雲端生態的整合者,把硬體優勢延伸為軟體、服務與生態的全方位優勢。換句話說,它不只守河,更會造河。
OpenAI 近期宣佈的平台生態策略,同樣是在築深它的護城河。從一開始的模型競賽者,OpenAI 已轉向打造「AI 平台層」的主導者。它開放 API、生態合作與多層插件架構,讓開發者、企業與最終使用者都能在其技術基礎上創造應用,形成一個越用越強、越開放越難被取代的生態系。
總而言之,一個好的策略,除了要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還要有足夠深的護城河作為長期保障。唯有那些懂得築河與養河的企業,才能在每一次浪潮退去後,仍穩穩立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