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總體經濟課的想像是什麼?艱深?枯燥?飄在雲端不落地?
或者,你對總經概念已經滾瓜爛熟,心想不就那幾個變項,何必再聽?

政大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郭炳伸,人稱「大郭老師」,他的學識與地位雖然驚人,卻非常幽默親切,但這不代表課堂輕鬆。
這堂課既紮實又燒腦。課前預讀資料厚得驚人,課堂上更是一連串辯證問答,必須全神貫注,否則絕對會跟不上進度。每堂課下課,學員都像打通任督二脈,腦袋清晰,滿載洞見。

這堂課,究竟帶來哪些顛覆性的思辨?以下兩個案例,足見精彩。

醫美是投資還是消費?

兩天的課程從大家熟悉的 GDP 公式展開:

GDP = C + I + G + (X - M)

C是民間消費,I是民間投資,G是政府支出,X是出口,M進口,X-M是淨出口。


概念看似簡單,但大郭老師的一個提問立刻引爆全場辯論:

「個人花錢做醫美,是投資還是消費?」

有學員認為是投資,能提高自信、增進生產力。有人認為是消費,因為沒有證據顯示,醫美後工作效能顯著提升。

大郭老師釋疑,買當下的快樂,是消費,買未來的快樂,是投資,例如投資廠房,明年產能擴增,若是吃美食,是當下滿足,是消費。至於醫美,是短期滿足還是長期回報,見仁見智。

這個辯論,讓學員重新審視「消費」與「投資」的界線:資源有限,如何分配在當下或未來,是每個企業家每天都必須做的抉擇。

美國製造業的工作 是被亞洲人「搶」走的嗎?

討論美國經濟,是課程中最燒腦的一環,大郭老師帶學員層層剖析,弄懂了邏輯,這套分析方法,放在任何國家都適用。

首先,老師帶大家看美國製造業勞工佔全國雇員的比例,從1940年中期的佔比40%一路往下滑,60年代降至30%以下,80年代降至20%以下,2000年後降至10%以下。

一般認定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是在80年代後,WTO更是1995年才成立,亦即,早在全球化普及之前,美國製造業勞工佔比就迅速往下滑。

為什麼呢?這是國家與企業資源選擇的結果。

課堂提供的另一張圖顯示,美國的紡織、衣、鞋、一般製造廠,產值佔比持續下滑,但國防、航太設備,高科技、網路產業,卻持續上揚,顯示產業往高附加價值移動。

對照美國各產業員工數來看,從1990年到2023年,減少500萬人,提供私人服務的員工數,卻增加3400萬人,金融、網路、雲端與AI服務都算這類,附加價值極高。

再看美國人均生產力(產出/小時)、單位勞動成本(薪資/產出)這兩項,就更有意思!從1980年到2020年的40年間,生產力提升一倍以上,每一單位產出獲得的薪資,也翻了一倍。

也就是說,美國在戰後數十年間,產業發生「騰籠換鳥」,雖然低附加價值製造業減少,導致聘僱員工減少,但高附加價值的國防、科技、高端服務業擴張,聘僱員工增加數量,比前者減少得更多;與此同時,每人平均生產力、勞動所得,都翻倍成長。

這並不是亞洲人搶走美國人的工作,而是策略選擇的結果,讓美國人更富有,更敢消費。

藉由大郭老師帶領,兩天內深入剖析日本、中國、美國、台灣的經濟。但企業家為什麼要學總體經濟?

因為總體經濟形塑了企業運營的外部環境,影響需求、成本、融資、競爭力和政策框架,對它的變化越敏銳,越會解讀一國總經數據,能夠更好地制定策略、降低風險並抓住機遇。

更深一層看,各國經濟表現,外力只是其一,更關鍵的是政府或民間「資源分配」的結果。有的資源分配能提高生產力與附加價值,有的則相反。放在企業與個人,何嘗不是如此?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資源分配的學問。經過課堂洗禮,相信每位同學都自問:我真的把資源用在對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