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透過「價值結構」拆解價值主張的元素,搞清楚每個元素背後需要什麼關鍵資源與活動。這次,我們要談的是怎麼管理好這些資源與活動,確保價值主張能夠真正落地。

這就引出了關鍵問題:我要喝牛奶,應該自己養牛,還是去超市買鮮奶? 換成企業決策場景:這些關鍵資源或活動,該自己發展還是外包?如果自己做,就得投入資源;如果外包,就必須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這決策,該怎麼想?答案藏在兩個關鍵:效率和能耐。

效率:只看成本,容易踩坑

先說效率。表面上看,就是比比自己做和外包,哪個划算。但別天真,這不只是製造成本對上購買價格那麼簡單。還有兩筆帳常被忽略: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比如去市場買牛奶,除了付錢,還要花時間找貨源、比價、談判,甚至交易風險,這些隱藏的搜尋成本、時間成本,都是「使用市場」的代價。

反過來,如果自己養牛,除了養牛的直接成本,還得加上內部的「管理成本」—請人、建系統,甚至可能得調整組織文化,這是「使用組織」的代價。所以,判斷自己做還是外包,不能只看表面價格,得把所有成本都攤開來比,包括:

● 市場成本(購買成本 + 交易成本):如果選擇外包,除了支付購買成本,還需考慮搜尋貨源、談判、比價、履約管理等隱藏成本,甚至還要承擔交易風險。

● 內部成本(自製成本 + 管理成本):如果選擇自行開發,除了直接的生產成本,還得考慮內部管理成本,例如聘請專業人才、建置系統,甚至可能需要調整組織文化來適應新業務。

所以,全部算清楚了,才知道哪條路省,最有效率。還有個提醒:市場不見得總是划算。如果供應商少、資訊不透明,或交易成本高得離譜,外包可能只是看起來便宜,實際上賠本。

能耐:競爭優勢從哪來?

從能耐的角度來看,決策的核心在於這項活動是否會成為未來競爭優勢的關鍵。學者建議如果企業選擇自行開發,必須考慮兩個問題:這項活動是否能成為未來競爭力的基礎?我們是否有能力比競爭者做得更好?

這兩個問題可以進一步拆解為四種情境:

1、關鍵且擅長:這項能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又有能力做好,當然要自行掌握,絕不假手他人。
2、不關鍵且不擅長:這項能力與競爭優勢無關,我們也沒有特別優勢,直接外包,省時省力。
3、關鍵但不擅長:這項能力很重要,但我們不具備足夠的優勢,應該考慮透過併購取得所需能力,借力使力。
4、不關鍵但擅長:這項能力雖然不是核心競爭優勢,但我們特別擅長,則可以考慮分拆成獨立業務,成立子公司,讓它在市場上獨立發展。

如果某項能力不屬於這四類,則可考慮透過策略聯盟與夥伴合作,以降低風險並提升靈活性。

決策怎麼想?

講了這麼多,企業到底該自己做,還是外包?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可以用一個決策邏輯來幫助判斷。短期來看,成本與效率很重要;但長期來看,能耐才是決定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所以,建議按照這三個步驟來決策:

第一步:這件事是競爭優勢來源嗎?
如果不是,直接外包,並設計更有效率的交易方式,把交易成本與風險壓到最低。因為即使有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易成本,但因為不是未來競爭優勢來源,其風險應該是可承擔的。

第二步:如果是競爭優勢來源,這項能力我們容易自行發展嗎?
接著要評估若要做,真的有辦法自己做嗎?若困難度不大,就放手去做;若困難度高,甚至已經超乎企業能力的極限,則考慮要採併購模式。

第三步:併購風險高不高?
如果併購風險低,可以直接收購來取得能力;如果風險高,則應尋求策略聯盟,與適合的夥伴合作,降低風險並分攤成本

選對路,才能走遠

在選擇「自己做」或「外包」時,企業主需要思考的,不只是眼前的成本,而是這項能力對企業長期發展的價值。效率決定短期生存,能耐決定長期競爭力。

如果只是為了短期省錢,把所有事情外包,很可能會犧牲企業的競爭優勢;但如果什麼都自己做,卻沒有整合能力,企業也可能陷入資源錯配、成本過高的困境。

但關鍵是:這不是一道「全有或全無」的選擇題,而是一個組合決策。不同的資源與活動,可能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例如:企業的核心技術可能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上,以維持競爭優勢,但若生產製造如果不是企業的核心能力,可能外包更有效率;或者,品牌與客戶關係則應該由企業自己維護,而非讓供應商掌控,但某些行銷執行或後勤支援,則可以交給外部專業公司。

企業應該分別檢視不同的關鍵資源與活動,為每一個價值元素選擇最適合的模式。有些該自己做,有些該外包,甚至可以同時進行不同程度的混合策略,例如「部分自製,部分外包」,在保留關鍵能耐的同時,也維持運營的靈活性。

最終,無論選擇自製、外包,或尋求併購與策略合作,企業都必須確保其價值結構與資源配置能夠支撐價值主張,讓競爭優勢不僅能夠建立,更能持續強化與落地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