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二次帶台灣企業家到史丹佛大學學習。第一次在 2023 年已經覺得震撼,這一回感受更深。矽谷的節奏明顯再加速,AI 並沒有減輕壓力,競爭反而更加激烈,像極了「996 hits the US」。也因為如此,大家開始重新回到第一性原理,從最根本的問題出發。
在一堂探討 AI 發展趨勢的課程中,講師就帶著大家逐步回到核心問題。首先,AI 究竟是短期熱潮,還是不可避免的方向?他引用 Ray Kurzweil 在《奇點已近:當人類與AI融合一體》提出的方法,用「每一美元能買到多少算力」來推估市場的真實規模。
接著,他帶出第二個問題:如果這是一個將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巨大市場,那接下來要觀察的焦點在哪裡?答案是兩個轉折點──人工通用智慧(AGI)與技術奇點(Singularity)。第三個問題,就是這些轉折點可能何時出現。書中的預測指出,AGI 大約會在 2029 年前後到來,而 AI 具備自我進化能力的時間點,最可能落在 2045 年。最後的問題則是「那又如何?」換句話說,真正的贏家會是誰?講師提醒,當 AI 開始大量取代人類工作後,強者會愈強,弱者會更弱,而競爭的基礎將落在算力、數據、演算法與生態系。技術投資只是起點,若沒有進一步連結開源與產業生態,影響力就難以擴大。能否在生態系裡站穩腳步,往往才是決定長期競爭力的關鍵。這樣一層層的拆解,讓人更能理解 AI 發展的深度與衝擊。
我們參訪的多家機器人公司,也展現出同樣的思維。他們沒有急著從財務報表找商機,而是先釐清第一性問題,再推演應用與商業設計。先找出產業或技術的根本痛點,找到突破口,定位就能夠清楚,商業模式也比較容易長出來。
企業的成長往往卡在另一個現象:當公司逐漸成功,最高層容易陷入自我驗證,團隊因為尊重或習慣而缺乏挑戰,結果組織最大的瓶頸反而出現在最上面。要化解這種困境,必須重新檢視最基本的假設,把問題拉回到「為什麼要做」以及「什麼事非做不可」。
這趟行程裡,最讓我難忘的,還有一位史丹佛機械系終身教授的課。他學術地位崇高,但授課卻異常坦率,沒有鋪陳,直接切入科學,還公開分享自己三次創業的經驗與挫折。這樣的直白和真誠,比起任何艱澀的理論,更能引發深刻的共鳴。
這次 Stanford 之行讓我更清楚,矽谷的價值不僅在技術,而在於處理問題的方法。當我們把視角拉高,用第一性原理來檢視,技術就不只是工具,而能成為推動策略的槓桿。站在這樣的高度,世界會顯得更寬,方向也更明確。對領導者而言,關鍵在於能否在日常決策中,回到核心問題,找到可驗證、能累積的依據,這樣才能真正走得長遠。
對台灣企業來說,眼前的挑戰不只是「要不要用,或怎麼用 AI」,更重要的是「怎麼定義自己的位置」。若只是著眼於提升效率,頂多是省下幾個人力,但很可能錯過 AI 帶來的結構性轉折。唯有重新拉回第一性原理,把產業的基本假設拆解清楚,抓住影響未來的關鍵訊號,企業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長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