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訂7月9日生效的「解放日」關稅,果不其然又被川普放鴿子,延後到8月1日,再次證明在當前渾沌不明的全球局勢,最困難的不是「做出決策」,而是「面對沒有答案的現實」。


針對近來再次升溫的川普關稅議題,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提出三個重點觀察與提醒,提醒企業在下一輪變局中,與其隨著川普起舞,不如放大企業核心能耐,成為新一代台積電。


重點1:不會有最後答案,任何承諾都不可信

對於川普關稅政策,有些企業主仍期待「宣布即定案」、「總有一天會回穩」。「實際上,這就是最大的盲點,川普關稅根本不會有最終答案,因為所有承諾都不可信」,孫明德老師提醒,「要隨時準備貿易戰」。

今年四月以來,美國對全球各國間接出口國的動作逐步升高,但每次宣布的內容都被推翻,越南從46%改為20%,巴西對美國是逆差國,卻被課高達50%關稅。中國、韓國、日本等國早已歷經多場貿易戰洗禮,見怪不怪,不急於短期回應;「台灣是對美國還有期待,才會跟著風吹草動」,孫明德說,「其實也不是什麼重要答案」。

所以企業該怎麼做?孫明德直言,原本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為了變局而刻意改變方向。重點不是追逐一個「最安全的出口策略」,而是把自己的專長發揮到極致,持續進行原本就該做的事。

重點2:分散是王道,不要押寶在單一貨幣或市場

川普的作為把全世界分成「美國」與「非美國」兩大陣營,美國以外所有國家都是同一陣營,意味著過去依賴美國單一市場的策略已不適用;「分散才是王道」,孫明德提醒:「美元、美債、美國訂單全要分散,不能集中壓在同個國家手上。」
孫明德強調,未來沒有贏家和輸家,只有長期主義和短期主義兩種企業。

每家公司都該釐清定位,確立要成為哪一類型公司—是長期主義企業如台積電,專注二十年深耕產業,從蘋果到輝達,無論當時風尖浪頭上是誰,都用它的晶片?還是短期主義企業,如輝達,最近幾年才因AI浪潮快速爆紅的新星?不同的企業體質,應有不同的風險因應方式;做好自己,不用看到別人搶進「東南亞+1」或「中國+1」,一窩蜂跟著「+1」。

重點 3:想清楚,怎麼把政府「撒的錢」變成自己的收入

孫明德特別強調,當前大家該關注的經濟焦點根本不是關稅,而是「燈下黑」的經濟現實—AI產業看起來耀眼,但內需不振才是真隱憂。

今年上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是5%,下半年預估只有0.8%,顯見關稅對於出口產業影響不大,而政策打房的效應預計下半年才會全面發酵,台灣民間消費佔GDP 53%,掉一點影響都很大,消費不振的影響遠超過川普關稅。

孫明德分析,未來一年,政府仍會持續透過降息、量化寬鬆、現金補貼等方式刺激內需,內需市場雖低迷,卻正是企業可以出手的機會;「與其關注川普宣布關稅幾趴,不如及早思考怎麼把政府撒的錢變成企業收入,才是營收增長的契機」。

結語: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更要下定長期決心

在這個充滿雜音與干擾的時代,川普關稅只是一時雜音干擾,我們等不到「正確答案」,也不會有正確答案;該做的事要做,能做的事盡力做。企業不必焦慮該轉去哪裡、不必迷信「誰是贏家」,而要回到基本面——分散風險、發揮優勢、放長眼光,這才是穿越動盪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