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進入第四季,企業便開始思考來年的策略方向,或進一步盤點中長期的發展重點。
最近受邀參與幾場企業內部策略會議,幾乎每場都以「趨勢」作為起點。
從Z世代的價值觀轉變、高齡社會的結構壓力,到生成式AI的應用潛力,報告內容詳實、脈絡清楚,但若回到策略規劃的核心,往往還有一段距離。
會議中我常提出一句簡單的提問:「在這些趨勢下,對你們的市場競爭與顧客行為會產生什麼具體影響?這個影響跟你們後面的策略重點有何具體關係?」。
我發現趨勢分析已成為許多公司策略會議的「標配」,但卻未成為策略選擇的依據。
策略在找到差異化的動能與做法
策略規劃的目的,不是僅在於預測環境變化本身,而是能找到下一階段能創造差異化的動能與做法。這通常圍繞兩個問題:在當前賽道中是否需要採取新的戰法?
是否出現值得轉進的新賽道?
要回應這兩個問題,趨勢分析當然重要,也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它必須能回到競爭者與用戶的視角進行探討。
否則再多的資料分析,也只是資料堆疊,無法引導出有效的策略行動,例如:PEST分析是企業常用的環境分析工具,它分別從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四個面向來檢視變化,這本是建立外部分析視角的好工具,但若分析後無法拉回到競爭者與顧客,那就難以從中提煉出策略行動。
四層思考,讓趨勢回到市場現場
為了讓趨勢分析真正與策略規劃接軌,我建議企業可以採取由外而內,從環境分析走向策略判斷的四層次思考:第一,從PEST四個面向出發,分析與盤點環境變化,掌握對未來環境變化的全貌。在這個層次,尚不需要決策,只求能建構或掌握外部環境變化的基本輪廓。
第二,回到你所在的賽道中,觀察在這些趨勢的影響下,目前的競爭者和用戶組合是否會改變?必須要分別判斷在新的趨勢下,會有哪些新的競爭者加入?誰逐漸退出?有哪些新增用戶?有哪些人會退出?它們的佔有率以及購買量的變化?另外,就行為端而言,競爭者與用戶的行為是否會改變?是否有任新型態的競爭或消費行為?
第三,基於上述競爭者、用戶在組合與行為的變化後,企業必須回過頭來檢視,是否需要調整現行的戰法?我們目前的商業模式是否對應得上市場競爭態勢?
第四,除了在既有賽道下進行戰法調整外,還應進一步評估是是否有浮現出新的策略切入點,也就是新賽道,它不一定只是新市場,有時可能是產品的重新定義、服務的交付模式、抑或商業模式的重構。而在這條賽道裡主要參與者是誰?顧客是誰?彼此的價值交換場景為何?而你有沒有能力與位置,切入其中?
這四層思考,可以讓趨勢分析真正落實到市場脈絡與策略選擇,而不是僅止於環境分析報告。
Airbnb 的轉折,來自看見市場的新機會
Airbnb 的成功,表面上來自解決「旅客訂不到飯店」的痛點,但真正關鍵在於,他們嗅到了旅宿市場結構的鬆動與重新排列。而且,這並非單一趨勢所致,而是多股力量的交會。在社會面,共享經濟觀念逐漸普及;在經濟面,個人更願意善用閒置資源;
科技面,智慧型手機與評價系統的普及,讓陌生人之間的信任機制得以建立。
然而,真正形成新市場的關鍵,在於他們觀察到雙邊結構的改變。傳統飯店在供給端缺乏彈性,無法快速回應需求波動,而顧客端則愈來愈多人願意接受更生活化、價格更合理的住宿選項。當個人房東願意釋出空間,新的供應者與使用者便自然浮現,雙邊市場的價值交換場景也因此成形。
Airbnb 並非靠趨勢預測成功,而是看見了當下競爭者與顧客改變的新機會。
趨勢不是答案,而是提問的起點
策略規劃不該只是從資料整理開始,而應從問題設計開始。趨勢本身不是答案,而是提供觀察與判斷的方向。面對未來趨勢,不妨先問自己:這個變化,是否正在改變顧客的選擇依據?是否正在重塑市場的競爭規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個變化就不只是資訊,而是需要作出選擇與佈局的訊號。
因此,把趨勢看清楚是一回事,能否從中做出明確的判斷,才是策略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