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辭呈,是主管的必經之路;但重點不在收辭呈,而在收到辭呈之後,你怎麼面對辭職者、團隊與自己。
坦白說,會真正重擊你的只有極少數的辭呈,那是你多年培養的人才;其他的八、九成辭職者,你大概都能理智對待,給感謝、給尊重、給祝福,這些都不難。
但如何面對愛將出走,可看出一個領導者的人格成熟度,這背後有三層需要突破的心理關卡。
一、情緒依附鏈的消失:兩人長期培養出的相知相惜,這條情緒鏈結一旦突然被切斷,初期一定會感受到喪失、悲傷,甚至出現「分離焦慮症」,即便再成熟的人,都需要時間治癒。
但也有主管將部屬「家庭化」,以撕毀辭呈、不交接、反覆慰留等情緒勒索方式拒絕跟部屬說再見;也有人把離職看成對自己的背叛,報復、詆毀、由愛生恨來應對自己的「被fire」,這種「#逃避型人格」面對愛將出走,總是表現得混亂而幼稚。
這種主管,不用說,他的領導力一定不及格,人治導向,制度不彰,公司績效通常不好。
二、團隊凝聚力的焦慮:表現卓越者的離職,一定會影響團隊士氣,留下來的員工可能產生「倖存者內咎」,為離去者悲傷,成為潛在的離職者。
此時,領導者若能公開肯定離職者的貢獻,並給予有溫度、個人化、誠摯的祝福儀式,並再度強調企業願景、重新梳理工作方向,不但可消除留存者的不安,並可將明星離職危機轉化成正向雇主品牌的塑造。
但這關要能跨過,考驗的是領導者的自信。
倘若一個人的內心不夠強大,他是無法公開面對此事,只是盡可能的掩蓋、逃避,希望假裝沒有此事發生。然而員工的眼睛是最雪亮的,他們會更看清你此刻的脆弱與無能。
三、個人價值感的否定:這是最難的一檻。
「員工離職,不是錢給少了,就是心委屈了,而這兩個問題,都是主管的問題」,這類言論將員工離職全歸咎主管,將使「內歸因型」主管過度自責,這種戰敗情緒若沒有被適當疏導,一味的隱藏堆積,將摧毀一個人的領導能量。
然而一個員工的離職,內部推力可能占六成因素,外部因素也不可忽視,如產業變遷、員工生涯轉折,領導者應打破「全責幻覺」,才能健康的面對自己與團隊。
每一次的職場告別,都不應該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在理性上,領導者客觀分析離職原因後,應抱持成長心態,面對問題,改善結構,優化自己的領導風格、建立更好的薪酬制度、打造正向的企業文化;在情感上,給予離職者、團隊、自己一個正向的肯定與感恩。
好好說再見,對過去做一個總結,也是對未來的祝福。祝福對方,也是對自己最好的祝福。
因為真正的領導力,不在於你留住了多少人,而是你如何影響他們。
如布蘭森所說:「人來人往是正常的。如果有人離開,去追求他們的夢想,我為他們鼓掌。我們的目標,是讓他們在維珍的時光成為他們生命中最棒的經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