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金屬板材製造商完成首起海外購併,收下英國經銷代理7成股權,但剛併子公司卻面臨獲利下滑,該硬撐給資源或先求穩、下修營運目標?
2.商周CEO學院院長邱奕嘉與安永何淑芬、任孝穎解析:購併勝負關鍵在人與策略。最大的風險不是「選錯邊」,而是沒有檢視背後的策略邏輯。唯有釐清成長目標、整合共識、系統性的規畫,才能成為邁向國際的新引擎。
企業成長過程的七大成長痛:策略、人才、組織、文化、流程、環境和品牌。商周CEO學院院長邱奕嘉邀請六家顧問公司,分析企業真實面臨的兩難痛點。
此個案主要痛點在「購併」。購併後,母公司受關稅衝擊、資源縮減,此時該求穩,降低子公司獲利目標,或儘管將增加母公司財務壓力,也持續提供資源?
我們是一家五十年的金屬板材製造商,今年完成第一起海外購併案,收購在英國的經銷代理商。這次購併意義重大,是我們從代工貿易轉型為自有品牌的關鍵一步,因為掌握通路,才能第一時間掌握市場最真實的回饋。英國是主要進口國之一,這次的目標很明確:加速成長、更貼近市場,並深入掌握當地的消費者聲音。
我們買下七成的股權,計畫在未來四年內再收購剩下的三成,分兩次收購的底層邏輯是:一方面深怕這位原本是老闆的總經理,拿到錢後會失去衝勁。
另方面,過去是合作夥伴,現在成為一級主管,這種關係的轉換非常微妙,如何拿捏與這位英國總經理的磨合,以及如何確保兩家公司文化的融合,將是未來的一大考驗。
最讓我糾結的兩難,是「獲利」與「成長」的取捨。
在購併前,母公司獲利良好,有資源支持子公司全力衝刺成長,因此我要求總經理每年業績成長二五%,孰料現在新台幣快速升值,侵蝕公司獲利,母公司給不出那麼多資源支持英國通路成長,但如果因此對方要求下調成長目標,又怕積極性降低,發揮不了購併綜效。
我現在該求穩,確保母公司獲利就好,還是放手提供資源衝刺成長,儘管這會犧牲利潤、增加母公司財務壓力?
真是「他不衝你緊張,他衝你負擔大」。這也是這場購併,我面臨的首要課題。
▌安永何淑芬、任孝穎解析:
在細節裡創造共贏,才是海外購併勝負關鍵
這起英國通路購併案,不只是交易,更是該公司能否成功轉型、邁向國際的重要一步。領導層已意識到,購併後整合(PMI)的核心在於「人」,尤其是與被併公司總經理的關係磨合,以及如何確保交易後真正產生綜效。根據經驗,我們提出三大課題與解方。
一、釐清綜效,重新定義成長目標。個案對被併公司的估值,假設其成長率能由二○%提升至二五%,但前提是「母公司會提供資源」。如今受川普關稅影響,若缺乏資源挹注,總經理是否仍能達到二五%?雙方須重新拉齊認知。
建議個案與總經理開誠布公,根據新環境設定更符合現實的目標,再討論母公司可提供哪些資源(如自動化設備、行銷、人才)協助達標。這份共識應成為雙方關鍵績效指標(KPI),並納入總經理的績效獎酬,以確保成長承諾落地。
二、落地信任,同時做兩手準備。這次購併的隱藏議題在於「關係轉換」──原本的合作夥伴,如今成為子公司執行長。如果角色轉換不順,將阻礙整合。
避免關係轉換風險,有以下建議做法:
1.文化融合,創造歸屬感。雖然西方人對所有權變動較理性,但難免出現「台灣人憑什麼管我」的心態。個案必須讓對方核心幹部感受到自己是集團一分子,例如:面對面溝通,聆聽想法;提供具吸引力的薪酬與股權激勵;邀請參與集團高層會議、團建活動。
同時避免「亞洲式管理」套在歐洲文化。英國人注重下班生活,尊重差異、創造歸屬感,遠比KPI更能留住人才。
2.兩手準備,預留接班人。即使總經理留任,他也可能只是過渡角色。個案必須預先設定接班人,例如副手或母公司派駐成員,並在盡職調查階段就評估關鍵人才,避免被單一個人掐住脖子。
三、系統性整合,降低風險。台灣企業常以「拍腦袋」心態買公司,若在國內尚有調整空間,但在陌生海外市場,若缺乏規畫,將會面臨巨大文化與管理風險。建議做法如下:
1.制定百日計畫。購併後整合必須縝密規畫,建議交割前,雙方共同制定「百日計畫」,涵蓋銷售KPI、供應鏈、IT系統、職能分工與時間表,做為整合契約。名為百日計畫,實際上從購併交割前便已開始。
2.派駐關鍵人員。交易完成後,應立即派駐財務長或財務經理到英國,從第一天開始掌握財務,財務是了解企業、掌握企業的命脈,宜優先部署,否則日後要收回控制權將極為困難。
這起購併案的成敗,不只在財務數字,更取決於領導人的心態。如果心裡想的是「買下來、整合掉」,團隊只會消極應付;但若相信「這家公司有價值,要共同創造化學反應」,整合將走出完全不同的結果。
海外購併不是買房子,而是開啟新戰場。能否在財務、人心與文化的細節裡創造共贏,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邱奕嘉關鍵提醒:
糾結「衝不衝」卻忽略策略邏輯,是最大風險
此個案表面看似是財務投資的取捨,實際上是個更根本的策略抉擇。資源並非只要投入就會開花結果,關鍵在於子公司的成長藍圖是否清晰、是否具備在當地市場立足的差異化優勢,並展現真實需求,而不是為取得母公司資源的話術。否則追加資源只會增加財務壓力,卻換不到成果。
相對的,把資源留在母公司,看似穩健,卻可能在局勢多變的環境中錯失機會。對企業而言,最大的風險不是「選錯邊」,而是沒有檢視選項背後的策略邏輯,只糾結於「衝」或「不衝」。
我建議從四個角度思考:
第一,釐清策略目標。子公司憑什麼能持續成長?是品牌、通路還是技術?若沒有獨特差異化,資源再多也只是短期補洞。
第二,集團視角配置資源。選項不只母公司或子公司,還有其他市場與產品線。領導者應設計多條路徑,判斷哪一條能帶來最持久的成長。
第三,重視人心與文化。購併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如何讓原合作夥伴轉換角色,真心認同集團文化,比KPI更決定成敗。
第四,系統性的整合規畫。海外購併不是買房子,而是進軍新戰場。若缺乏事前百日整合藍圖,只靠直覺,很容易陷入被動或扼殺彈性。
總結來說,策略從來不是簡單的「要不要衝」,而是「在哪裡衝、怎麼衝、為什麼值得衝」。
若沒有想清楚策略邏輯就急著投錢,最後不是資源耗盡,就是錯過更大機會。唯有站在高格局,整合組織、人才、文化與營運系統,並設計清楚的成長方程式,才能讓購併成為推動企業的引擎,而不是沉重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