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第一次升上主管,是在海外的公司。當時我26歲,帶著滿腔熱血到了異地,負責公司的產品團隊。一切看起來都很風光:年紀輕輕晉升、薪資翻倍、公司全力支持。

但第一週就出事了。我記得那天早上,一位資深同仁走進會議室問我:「這個新系統和舊流程不相容,我們要怎麼銜接?」

我一臉尷尬的愣住,腦袋飛快轉動。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我根本不知道答案。更糟的是,我不敢承認我不知道。我硬著頭皮講了一段模糊的應對方案,結果讓整個部門多做了3天白工。

從那之後,我學會了一件事:主管不是萬能的,也不需要是。

為什麼我們那麼怕說「我不知道」?

升上主管的那一刻,你的身份不再只是「某某職位」,而是一種角色期待的集合。你代表制度、承接壓力、傳遞命令,甚至要成為團隊的情緒穩定器。這也讓許多新手主管對「無能」的恐懼加倍放大。

你會擔心:

  • 如果我說我不知道,會不會讓下屬覺得我很菜?
  • 如果我承認不懂,上司會不會懷疑我不夠格?
  • 團隊還會信任我嗎?

這些焦慮,我也有過。但後來我發現,真正讓人失去信任的,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裝得很懂卻做錯了。說出「我不知道」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用錯誤的答案去粉飾不確定。

領導者不是萬能解答,是決策的責任者

我們需要重新理解「主管」的意義。主管不是知識最豐富的那個人,也不是最會做事的那個人。

主管是:把問題定義清楚的人、整合團隊資源的人、在混亂中做出選擇的人。

所以,當你不知道的時候,與其假裝知道,不如讓團隊看見你處理未知的能力。你可以這樣說:

「我現在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可以一起釐清狀況,我來負責找資源解決。」

「這個議題我得再確認一下,明天下午前我會給大家一個方向。」

清楚的「不知道」,其實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我學會說「不知道」的3個契機

1.一場失敗的簡報

我曾經在高層會議中,被問到關於營收預估的依據。我現場編了一個理由,試圖掩蓋自己資料還沒準備齊全的事實。

結果不僅被識破,還被主管當場反問:「如果你不確定,為什麼不延後會議?」那次讓我學到:不確定時沉默或裝懂,反而會讓自己失去決策權。

2.一個誠實的部屬

後來我有個新進部屬,在交付一份報告時坦白跟我說:「我不是很確定這份分析是否準確,有幾個假設我不太理解。」

我沒有責怪他,反而感到很安心 — — 因為我知道,他願意誠實面對風險,這讓我更放心把責任交給他

從那刻起,我意識到:主管如果也能這樣誠實,團隊反而更信任你。

3.被下屬問倒時,我的回答

有一次會議,我被問到:「為什麼我們不能先試做A方案再說?」

我一時答不上來,心跳加速,深吸一口氣後說:「你問得很好,我沒有完整的資料來回答你,但你提醒我需要重新評估。我會處理,謝謝你提醒我。」

出乎意料的是,那位夥伴事後私訊我:「謝謝你沒敷衍我,這讓我覺得有不懂時,可以提問。」

3個「不讓你掉漆」的回應方式

如果你也常卡在「怕說不知道」的焦慮中,這裡提3種實用的說法:

1.轉化成任務感

「這是一個我目前不熟悉的議題,但我會在下週一前整理一份研究報告給大家。」

2.拉高視角,強化決策角色

「我雖然沒有現成答案,但可以帶大家釐清問題的核心,並做出決定。」

3.對上級承認不確定,也是一種專業

「目前這案子我還在釐清幾個變數,不確定性比較高,我會再花時間研究,並提供您完整的決策建議。」

說「我不知道」,反而能讓你更值得信賴

在我帶過的團隊裡,真正讓人信任的主管,不是最會講大道理的,而是最知道什麼時候該說實話的。

當你勇敢說出「我不知道」,其實你正在告訴對方:

  • 我不是在假裝懂。
  • 我把責任扛下來了。
  • 我願意把問題解決。

這樣的你,不會因為不知道而失去威信,反而更有溫度與可信度。

當我們開始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很多新手主管,一開始就給自己設下了不合理的目標:我要樣樣都會、我要不出錯、我要讓團隊服氣。

但事實是:沒有人一開始就會管理、訂策略、做決策。每個成熟的主管,都是在一連串「不知道」的試煉中,一點一滴建立自己的力量。

與其活在「我該會但我不會」的焦慮中,不如練習一件事:讓自己可以不知道,但不能不負責。

所以,我想給正在當主管的你,一句話鼓勵:「成為主管,不是要你什麼都懂,而是要你敢帶大家一起找到答案。」

我們都是從害怕說「我不知道」開始的,但只要你願意真誠回應、不推卸責任、願意學習,團隊會記得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面對未知,依舊大方承認,帶著團隊勇往直前。

本文獲「Livia Yang」授權轉載,原文:【菜鳥主管成長日記】主管不是萬能的:我該怎麼說「我不知道」?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