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管好難!想像一下:績效會議上,員工反應你「缺乏同理心」,隔天你開始頻繁關心每個人的工作狀況,卻聽見茶水間員工在背後議論:「老闆是不是在演戲?」

這並不是個案,史丹佛商學院組織行為教授弗林(Francis Flynn)一篇合著的最新研究發現:員工希望主管改變,但當改變來得太快,他們反而會質疑主管是否發自內心。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團隊透過三項實驗,證實了一個信念——人們相信「真正的改變需要大量時間和努力」

在針對博士生的實驗中,當看到指導教授快速改變行為時,即使這些變化對他們有利,學生仍會用「虛偽」、「欺騙性」等詞彙來形容;反之,漸進式改變則被視為「深思熟慮」和「真誠」。

越難的改變,越不要快速下決定

這代表主管不應該快速修正自己嗎?不!研究發現,影響員工反應的關鍵在於改變的難易度。

當主管快速做出「容易的改變」時,員工不會質疑真誠性,反而認為他反應積極。但快速做出「困難的改變」時,員工會同時質疑他的真誠性和積極度。

一旦這種懷疑萌芽,不僅會削弱員工對上司的信任,還會形成惡性循環:員工不再願意提供誠實反饋,主管失去改進機會。

回應快慢是兩難,主管如何應對員工負面回饋

要面對這個兩難,主管需要先學會如何正確處理負面反饋,再決定回應的時機和方式。

首先,是建立正確的心態:將所有反饋視為禮物。當員工願意給你負面反饋時,代表他們感到安全且信任你。接著,找出核心問題,因為員工的反饋往往包裝在層層情緒中,你必須去解析背後真正想說的是溝通問題?人員配置?還是流程缺失?

在過程裡,你要專注聆聽,但切記,你不必急著立即回應,因為面對批評都容易激起防衛心態。你可以在談話後,找一個不涉及利害關係的人討論,他們往往能提供不同角度的洞察,幫你釐清盲點。

最好的互動:讓員工知道你背後做的功課

了解如何處理反饋後,關鍵是如何在「回應速度」和「真誠感受」之間找到平衡。

史丹佛研究告訴我們,員工對「困難改變」和「容易改變」的期待不同。在決定回應速度前,得先評估這項改變在員工眼中有多困難?是技能性調整還是深層行為模式改變?

弗林說,由於員工看不見你內心的掙扎,只能從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判斷是否真誠。因此,當你決定快速調整某個行為,記得向員工說明你在背後做的功課。

學會管理同事的期待

綜合這些研究發現,我們或許可以這樣思考:

面對容易的改變,就快刀斬亂麻吧! 像是調整會議頻率、改善工作流程,員工看到你立刻行動,會覺得「哇,老闆真的有在聽!」

碰到困難的改變,慢慢來比較快。領導風格、溝通方式這些深層的東西,本來就不是一天兩天能改的。給自己一點時間,反而更有說服力。

或者分階段處理。 先處理能快速解決的部分展現積極態度,再慢慢推進需要時間的改變。

弗林提醒:「你不會得到員工的善意推論。」與其期望員工理解你的善意,不如主動管理他們的感受和期待。

資料來源:史丹佛商學院HRDQ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