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家科技公司因OGSM策略難以執行,意識到:即使計畫看似完美,在實際執行時仍可能出現斷點。
釐清問題後,我對他們的管理團隊說:「我們來討論一個在導入OGSM時經常遇到、也至關重要的問題——關於策略的具體『行動方案』,該放在哪裡,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一個深度思考的問題:行動計畫該放在哪裡?
一位主管提出許多人的共同疑問:「彭老師,我們是把行動計畫放在M(檢核)裡面,這有問題嗎?」
我先肯定他們的做法,「這確實是目前業界常見、且相當直覺的方式。許多企業會將具體的行動計畫(Plans)與衡量指標(Measures)一併列入M項,因為我們自然會想同時追蹤成果與數據。」
接著,我拋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但這樣的安排,會不會讓我們的焦點,從『完成策略』這個大方向,不知不覺轉移到『達成KPI』這個短期目標上?」
我打了個比方:一支球隊的目標是奪得年度總冠軍,但若教練把球員的M項同時設為「個人數據」與「贏球戰術」,球員是否更容易關注那些短期、可量化的數字表現,而忽略需要團隊合作、較複雜的戰術布局?
這並非否定現有做法,而是提醒大家: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讓「行動」與「指標」的關係更清晰,進而幫助策略真正落實?
OGSTM:以「戰術T」作為策略與檢核的橋樑
為了回應這個常見的執行盲點,OGSTM在OGSM基礎上進行了一項關鍵調整:將「行動計畫」從M(檢核)中獨立出來,賦予它一個清楚的位置與角色:T(Tactic,戰術)。
T在這裡,扮演「承上啟下」的橋樑角色。
回到這家科技公司,我們以新增的T欄重新規劃策略執行流程。首先,我們從S(策略)著手,接著在新增的T(戰術)欄位中,明確列出所有執行步驟,例如「舉辦3場線上研討會」、「與5位KOL合作」等。每一項戰術都對應一個策略,並標示出成果、負責人、時程與資源需求。
當所有「該做的事」都列清楚後,我們才回過頭來設定M(檢核),也就是選擇合適的KPI來追蹤這些戰術的執行成果,以及是否正朝G(目標)前進。
這樣的小小改變,卻為這個團隊帶來了截然不同的體驗。他們終於清楚的看見策略是什麼,為了這個策略該做哪些事(T),最後如何用KPI來衡量進展(M)與達成目標(G)。
行動是支撐策略的根基,檢核則是追蹤成果的工具,兩者的角色與分工因此更加清晰。
一張圖,畫出更完整的策略藍圖
當我們替這家公司找到「行動方案」的專屬位置後,整份OGSTM策略規劃也變得更完整清晰。我也提醒他們,這並不是全盤否定舊有方式,而是提供一個分工更細緻、思考更嚴謹的策略架構,讓團隊在落實計畫時,有更清楚的方向與分工。
為了讓團隊成員更直觀理解OGSM與OGSTM的差異,我準備了一張比較圖表,幫助他們深入了解2種模式之間的思考差異與應用效果:
基本的OGSM | OGSTM的進化思考 | 關鍵區別與影響 | |
O目的 | 定性的長期願景,回答「我們要去哪裡?」 | 定性的最終使命,回答「我們為何而戰?」 | 基本概念一致,但OGSTM更強調行動的根本動機 |
G目標 | 量化的財務或市場指標,定義「成功的樣貌」 | 量化的具體成果,用來證明「目的」已達成 | 基本概念一致,都是量化質性的目標化 |
S策略 | 實現目標的定性選擇和方法 | 達成目標的關鍵路徑和選擇 | 基本概念一致,都是宏觀層面的「如何做」 |
T戰術 | 不存在。行動計畫常被歸類在檢核(M)之中 | 核心要素。執行策略所需的具體「要做的專案和行動方案」 | OGSTM把關鍵「行動」從「已定義的策略」中演化出來,強化行動為策略路徑的延伸,補足「說」與「行」的鴻溝 |
M檢核 | 常見做法是包含了「儀表板」(Dashboard)和「行動計畫」(Plans)。 | 純粹定調「戰術」執行進度和「目標」達成情況的KPI | OGSTM的檢核更純粹聚焦在「衡量成效」,與「行動(T)」各司其職,避免不同角色混淆成焦點不清 |
製表者:彭建文 |
透過這張表格釐清後,團隊成員對於「接下來該做什麼」也變得更加明確。
然而,就在這時,一位資深研發主管提出了一個更深層的疑問:「彭老師,就算我們現在有了明確的行動(T),但如果高層的策略在傳遞到我們部門時就已經被誤解或扭曲了,那我們再怎麼努力執行,其實也只是事倍功半吧?」
這個提醒非常到位。如果策略在向下傳遞的過程中就已經「失真」,那麼即使後續的行動計畫再完整、再落實,最終也難以達成原本的目標。
OGSTM的實際應用
接下來,我舉一個規劃「家族的日本之旅」,來比較這2種策略的差異:
項目 | 以OGSM規劃 | 以OGSTM規劃 |
O目的 | 家族的日本之旅 | ・要能徹底放鬆身心、體驗在地文化 ・創造深刻回憶的日本家族之旅。 |
G目標 | 旅途總花費控制在台幣25萬元內 | ・旅途總花費控制在台幣25萬元內 ・家族成員旅程綜合滿意度達到90分以上 |
S策略 | 採取「單點深度慢遊」模式,專注於關西地區 | S1:透過「高低預算搭配」控制總預算 S2:採取「單點慢遊」模式,專注於關西地區,體驗在地生活與文化 ・考慮到老人家移動距離不能太長 ・考慮到小孩,必須有適合小孩的景點 |
T戰術 | 無 | T1:預定「交通便利且評價佳」的住宿,並選擇「時間友善」的航班,以照顧老人小孩,並確保旅遊時間最大化 T2:滿足老中青三代的3個「深度文化體驗活動」,如參加茶道導覽、逛在地市集、上1堂料理課 T3:將預算集中在體驗活動,並透過超市美食、交通日票來節省開銷 |
M檢核 | 1.機票價格:2萬元 2.住宿每晚均價:5000元 3.搶最便宜的紅眼班機 4.預定離市中心較遠、價格最低的旅館或旅社 5.行程以不需門票的公園、免費神社為主 |
M1(對應T1): ・住宿地點離主要地鐵站步行10分鐘內 M2(對應T1): ・航班為白天起降 M3(對應T2): ・完成3個文化體驗活動 M4(對應T3): ・體驗活動預算佔總預算30% ・餐飲與交通費佔40% |
在上面的例子中,把戰術(T)當作策略與檢核的橋樑後,能為旅遊計畫帶來前所未有的清晰度。這份計畫裡的每個M,都是在為對應的T打分數,確保行動的品質。
M1~M3的「達成」以確保T1~T3 的「落實」,會直接貢獻到G目標的2個重點:
- 高品質的行程(M1、M2、M3達成),自然會獲得「高綜合滿意度」。
- 有策略的預算分配(M4達成),則確保「總花費控制在6萬元內」。
以上才是真正能完整達成目標的計畫。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彭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