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當上主管就代表成功,但其實挑戰才正要開始。

許多主管都是從優秀的執行者晉升而來。過去,他們靠著高效完成任務與卓越的個人能力脫穎而出。然而,當他們成為主管,卻發現事情變得複雜又難以掌控。

「自己做比較輕鬆,帶人怎麼這麼麻煩?」
「以前只要顧好自己的KPI,現在要負責整個團隊,壓力變好大!」
「下屬怎麼不照我的方式做?難道他們不懂嗎?」

這些困惑,往往源自於角色轉換的不順利。

主管需轉換的3個思維

從個人成功到帶領團隊成功,關鍵在於心態的轉變。主管的任務,不再只是「做事」,而是「帶人」。這過程中,有3大心態轉換尤其重要:

1.放下「超人模式」,別再1人當3人用

很多剛升任的主管,仍習慣衝第一,因為那是他們最擅長的模式。但主管的責任,是帶領整個團隊成功,而非凡事親力親為。記住:團隊的成功才是主管的成功。

2.覺察「解題慣性」,避免讓團隊變弱

優秀的主管通常擅長快速找出解方,這是他們的優勢。但若凡事都由主管解決,反而剝奪團隊成長的機會。放手讓團隊思考與解決問題,才是長遠之計。

3.學會「引導」,讓團隊自發運作

領導的價值不在於命令,而在於能否創造一個讓團隊自動自發的環境。當團隊能夠自主思考、主動回報、彼此支援,主管自然輕鬆。這就需要學會「引導」的技巧。

我曾在台積電從工程師升任主管,也犯過凡事親力親為、總是自己解決問題及對同仁發號施令3種錯誤,導致一度非常不適應,甚至比當工程師時還累。

3種常見的主管類型

1.教訓型主管

以糾錯為主,錯了就立刻責罵,希望下屬記住教訓不再犯。短期或許有效,但長期容易讓員工失去動力與信心。

2.教導型主管

會耐心解釋來龍去脈,從原因、過程到可能後果,一次說明得鉅細靡遺。但也容易流於說教,使員工難以吸收重點。這種風格多屬「上對下」關係,主管的角色是指導與給答案。

3.教練型主管

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透過提問與對話,幫助部屬發揮潛能、找到答案,並依照個別特質給予合適的支持,進而提升整體績效。

我曾遇過教訓型主管,當時真的無法適應,心裡納悶:「為什麼主管一定要這麼兇?」我相信,若今天還用這種管理方式,整個團隊很快就分崩離析。

關鍵不在於一定得成為教練型主管,而是懂得靈活運用不同風格。不同任務、不同對象,需要不同的領導方式。

3個帶動團隊的關鍵步驟

一位稱職的領導者,不僅要帶領團隊達標,更要引導成員成長,感受到工作的價值。那麼,該怎麼做才能真正讓團隊動起來呢?侯老師提供了3個關鍵步驟:

1.設定清晰目標,而不只是交代任務

主管要確保團隊理解「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共同建立目標的共識,而非單方面下達命令。唯有目標清楚,才能提高投入度。

2.觀察團隊特質,調整領導風格

稻盛和夫將人分為3種:

  • 自燃型:自動自發,給目標就能完成。
  • 可燃型:需要激勵與支持才能發揮。
  • 不燃型:無論怎麼帶都推不動,須理解其內在動機,採取個別化領導方式。

主管需了解每位成員的特性,給予合適的激勵與引導方式,才能真正驅動整個團隊。

3.提供適時回饋,建立雙向溝通機制

主管的回饋能讓員工了解改進方向,員工的回報則幫助主管掌握進度、預防問題。只有建立起健康的雙向溝通,才能真正掌握團隊脈動。

教練力,不只是管理技巧,更是一種思維模式。若主管天天用「教訓式」管理,也許短期能提升效率,但長期將導致人才流失、士氣低落。

相反的,若能運用教練型領導力,讓團隊充滿自發性與成長動能,主管反而能更輕鬆,整體組織效能也將大幅提升。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