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妳看到我!」對話中,一位主管緩緩的對我說出這6個字。
那是一個困難的任務,當我具體描繪出任務的複雜度,並以此肯定她時,這段對話彷彿夏日午後的雷陣雨,洗去她數日的疲憊,讓她重新充飽電力。
那一瞬間,我體會到讚美的力量有多強大。
但同時我也意識到,我是不是越來越少讚美同事了?
不知不覺中,我的標準越來越高,我眼中看到的自己和別人,很容易被貼上一個個「未達成」的標籤,這讓我的讚美越來越稀有,而我的批評則變成家常便飯。
從《收穫心態》一書中,我覺察到,這是一種「落差心態」;當我習慣從「未達成」的減法視角來衡量事情,它會讓人沮喪、焦慮、提不起勁。
但如果我能從「已達成」的加法視角看事情,則是收穫心態,它將讓人充滿成就感、願意繼續努力、熱愛學習。
視角的轉換,影響了一個人的領導效能。
一如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故事。他曾以超高年薪聘請一位年輕執行長,記者問他為什麼選擇此人?
「因為他最會讚美別人,這也是他最值錢的本事。」
深諳人性的卡內基知道,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讚美,就像黑夜中的光一樣,它從加法的視角出發,照亮人們的內心,激勵他們勇敢向前。
但讚美也需要技術。
空泛的、抽象的讚美詞,只會讓人感到被敷衍、虛偽,譬如你好棒、你真好。
有力量的讚美,必須具體,需要細節。譬如,你竟然能在十天內,獨立完成這份具備十個關鍵數據的報告,真是太棒了。
這種經過仔細觀察的具體讚美,讓人看見你的用心,也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好在哪裡。
而最有力量的讚美技術則是:別針對個人特質、天生優勢、非個人可控因素給予讚美,因為那成事在天;要針對個人的努力去讚美,那才操之在個人,有努力空間。
最危險的是,如果針對個人特質、天生優勢、#非個人可控因素,給予讚美,這些讚美甚至會產生毒素,讓人產生不切實際的認知、期待、壓力,而產生不正確的行為。
譬如,當下屬因對手缺席而不費吹灰之力就搶下大單時,若你讚美他:你真是福將,總有意外收穫。
這會讓他覺得,只要拿到訂單就好,就算不努力也沒關係,甚至去找旁門左道提升自己的好運。
但若下屬萬般努力卻沒拿到訂單,你卻能肯定他:我看到你在過程中的創新,我很欣賞你的提案,雖然這次沒拿到,但我們可以繼續為下一單努力!這種讚美則讓人產生繼續突破的勇氣。
正確的讚美是一種魔法,它能夠喚醒人們內在的力量,使人更勇敢、更樂觀,而這需要更有意識的建立自己的收穫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