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幾年,我們致力於協助企業建立良好的工作文化。然而,在推動同仁改變工作方式與思維的過程中,經常遭遇消極抵抗,這無疑是一項艱鉅的挑戰。我們的團隊顧問侯安璐老師,擅長用「教練式對話」,讓人由內而外產生自發性的改變。

這套方法不僅能協助企業變革,也對我的親子關係產生了正向影響。我每天都會問我女兒,「你今天在學校都還順利嗎?」她總是回答:「還順利呀。」

自從我學習到教練式對話後,問題就不一樣了,「可以跟爸爸分享,妳今天在學校有沒有一件開心的事情?」

女兒也會樂於分享,像是「今天午休睡得很飽」。這2種提問方式帶來了截然不同的對話效果,你能發現其中的差異嗎?

侯老師也提到教練式對話,能改變主管與員工的關係,讓團隊更強大,並分享「教練力」在現代職場中的重要性。

主管的忙碌,很容易成為「帶人」的障礙

許多主管的工作行程已經被排滿,早上還沒進辦公室,就在回覆訊息、處理緊急問題,還有開會、決策、跟進專案等⋯⋯,一整天下來,時間彷彿永遠不夠用。

於是,「帶人」這件事,就變成一個擱置的選項。

「團隊應該自己能夠運作吧?」

「我交代得夠清楚了,他們應該知道該怎麼做。」

「這麼基本的事,還要我提醒嗎?」

但當結果未達預期時,主管往往感到失望,甚至開始質疑員工的投入與努力。其實,問題的核心並非出在員工能力上,而是如何讓他們願意主動發揮自己的潛力。這正是教練式對話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教練式對話,為什麼能改變主管與員工的工作關係?

在過去的管理方式中,我們常見的做法有2種:

  1. 教訓式管理:直接指出錯誤,強調規範與糾正。
  2. 教導式管理:詳細說明該怎麼做,手把手帶領員工執行。

這些管理方式或許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也容易讓主管陷入「事事親力親為」的疲憊狀態。更重要的是,這些方式並不會幫助員工真正「長出自己的能力」。

教練式對話的核心,是透過「提問與引導」,幫助員工釐清自己的思路、找到自己的答案。這並不代表主管不提供方向,而是透過更開放的方式,引導員工自主思考與參與,進而提升行動力。

教練式對話的步驟


侯老師提出的 「i-Coaching 教練技術」,透過GREAT CYCLE模型,依不同情境循序引導,幫助同仁成長與突破:

建立信任空間(Grounding)

創造安全、自在的環境,使同仁能夠坦誠表達自我,在信任與尊重中開展對話。

量身打造教練引導(Realign)

根據個別需求與現況,靈活調整教練策略,確保聚焦於當下挑戰,而非僅依循固定模式。參考如GROW模型(Goal/Reality/Option/Way Forward)等經典框架,以結構化方式引導對話。

運用啟發性提問(Empower)

透過深度提問,激發同仁的內在思考與潛能。例如,不是問:「這麼簡單你怎麼沒做到?」而是:「你曾經為這個目標付出過哪些努力?還有什麼想再嘗試的方式?」鼓勵自我探索與動力建構。

促進療癒與自我整合(Awareness)

在對話過程中,幫助同仁釋放壓力、梳理思緒,培養自我覺察能力,進而促進內在整合。

引導具體且適性的行動(Take Action)

協助同仁規劃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確保步驟清晰且符合個人狀況,使目標落地執行。

實踐驗證工具與技術(CYCLE)

導入經過驗證的方法與輔助工具,加速學習與突破,幫助同仁在實踐中精進與成長。

定期回顧與反思(CYCLE)

鼓勵同仁持續檢視進展,反思收穫與挑戰,並在成功時適時慶祝,以強化正向改變並建立持續動能。

透過GREAT CYCLE的循環落實,i-Coaching能夠有效支持同仁實現個人成長與行為轉變,提升專業表現與內在動力。 

從「完成工作」到「帶出團隊」,主管需要什麼?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方式聽起來很好,但感覺很花時間。」確實,教練式對話需要一點時間鋪墊,但這不代表它是低效的。

如果主管只是單純交辦任務,短期內或許能完成工作,但長遠來看,員工成長將停滯,主管則必須持續監督、催促與修正,這才是真正導致精疲力竭的根源。

當我們開始運用教練式對話後:

  1. 員工能更清楚自己該怎麼做。
  2. 他們願意承擔責任,因為這是「他們自己找到的答案」。
  3. 主管不需要事事親力親為,因為團隊能夠自動運作。

這不僅是一種管理模式的改變,更是對領導思維的根本轉換。當主管願意放慢腳步,從「指令式管理」轉向「教練式領導」,團隊的運作方式會逐漸改變。

很多時候,管理的關鍵不在於「做得更快」,而在於「如何讓團隊跟上你」。當主管開始運用教練式對話,不只是讓團隊的績效更好,更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更深的價值與成長。

在未來的職場,真正的競爭力來自於「連結」與「影響力」,這正是AI難以取代的部分。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