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9點我還坐在會議室改簡報。隔壁桌的同事走過來,看到我滿桌紅字筆記,有點驚訝的問:「咦?這不是今天下午就交上來的版本嗎?」

我笑了笑說:「對啊,但很多地方方向不太對,還得重改。」

她皺皺眉:「我看David那天不是也聽你交代半天嗎?」

我停下筆,望著螢幕,一時間答不上話。「是啊,交代了,也講得很認真,但做出來的東西,怎麼還是錯的?」這一幕不是第一次發生。

當主管後,最常出現的沮喪之一就是:「明明說過了,為什麼下屬還是搞不懂?」剛開始會歸咎於對方「執行力不夠」、「理解力有問題」,但時間久了才漸漸意識到問題,可能不是他們不懂,而是我們說得不夠清楚。

所以,我想和每一位也正在學習交辦任務的新手主管一起思考:

  • 為什麼會出現「說了但沒懂」的落差?
  • 任務交代該具備什麼元素,才能讓對方做得出來?
  • 當下屬做錯時,主管該怎麼處理才不會讓人受挫、自己也疲憊?

那些「我以為我講得很清楚」的時刻

曾經有一次簡報要修改,訊息中寫的是:「幫我把簡報整理得更有邏輯。」

結果做出來的內容顏色、排版確實整理得乾淨了,但整體結構沒變、資料沒補,甚至錯過了原本想要強調的邏輯主軸。

當下心裡的第一個念頭是:「不是說過要重整邏輯了嗎?」

對方一臉認真的回:「我以為你是說改一下風格,我還特地換了版型和主題色。」

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出現。回顧自己這幾年從執行者走向管理職,中間最深的體悟之一是:「交代事情,不能只交代方向;要交代得讓對方真的做得出來。」

溝通中的誤差,往往不是態度問題,而是語言不對等

當任務交辦後,出現落差,其實不一定是誰做錯,而是雙方的「理解模型」不一致。

從主管角度,可能已經有一個很明確的期待畫面:資料要齊、邏輯要順、風格要改。但傳達出來的語句,卻只落在「整理一下」、「優化一下」、「修改一下」,這類模糊詞彙。

而站在執行者的立場,如果缺乏經驗或參考依據,只能從字面理解,並根據自己的認知去執行。

就像有位朋友曾說:「主管叫我整理會議紀錄,我以為是整理重點,結果她要的是一句句轉寫。」

任務交辦,要講到「讓人能接得住」

這幾年我反覆在練習一件事:怎麼說話,才不會讓對方「聽錯方向」,或者「抓不到標準」。

以下3個做法,是自己走過很多溝通誤差後,漸漸內化下來的原則,也想分享給每一位正在學習交辦任務的主管。

1.交代任務時,不只是說要做什麼,而是說「做到什麼程度、長什麼樣子」

與其說「簡報幫我改一下」,不如換個方式:

「這份簡報目標是讓客戶理解我們的提案價值。希望看到的成果是10頁以內的清楚結構,加入與現況的差異化比較圖,補上我們的核心優勢。完成標準是,看完10分鐘內能說出我們最強的賣點。」

這樣的交代方式,會讓彼此在第一時間對齊「期待畫面」。

2.任務結尾時,多問一句:「這樣聽起來,你怎麼理解?」

有時候,並不是對方偷懶或心不在焉,而是聽進去的內容和主管腦中的邏輯結構完全不同。

在交辦任務時,多增加一段互動確認的機會,不但能即時發現理解偏差,也讓對方更有參與感與責任意識。

這種做法不是不信任,而是彼此的認知同步。

3.一次交代到底,不如分段給任務、逐步導入

很多時候會希望同事「一次搞定」,於是交代時就把背景脈絡、操作細節、標準要求全部一次丟出去。但其實,對方不見得能一次吸收全部資訊。

我改用「分段導引」後,成效反而更好。比如:第一次交代時,只講目標與方向:第二次初步成果出來時,再補充細節與優化建議;第三次完成後,一起做結案回顧與標準建檔。

這樣的節奏不但可以循序漸進,也更適合培養夥伴的成長與學習能力。

當成果落差出現,如何開口不傷人,又能改對方向?

當發現結果不如預期,我們很容易對下屬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又做錯了」。但這時候的語氣、做法,其實會決定團隊的未來合作成果。

以下是我整理出來,讓反饋更有建設性的方法:

  • 從對事開始,不先批評人:「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頁的呈現方式,好像跟我們想討論的主軸有點不同?」
  • 加入引導式提問:「你當時是從什麼角度出發去設計這一頁的?」
  • 補充清楚的示意與標準:「我們這邊希望的效果是A,所以會需要像B這樣的結構或資訊。」

在這樣的溝通過程中,雙方其實都會學到:溝通是為了對齊想法,而不是評價彼此。

錯誤,不是要指責誰,而是幫助彼此對齊下一次怎麼做得更好

過去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有次急著改一份重要簡報,在交代時只說「這幾頁邏輯有點亂,幫我重新調整一下」,結果對方改完後還是很多問題。

當時其實很氣,心想:「怎麼還是沒改對?」但後來冷靜下來,改成在Canva上具體標出每一頁的修正重點,附上範例截圖與對應說明,結果對方2天內就做出一份幾乎不用再動的簡報。

那時心裡有種深刻的體會:說得模糊,不代表有溫度;講得具體,不等於苛刻。如果能讓對方做得更好,就是一種真正的合作。

作為主管,學會交辦任務的本質,是在訓練「引導力」

交辦事情不只是為了讓任務完成,更是累積團隊默契、打造共同語言與判斷標準的過程。而這件事,其實會決定未來能否「交辦一次就有效落地」。

很多一人公司、微型團隊或新手主管,會覺得「自己做最快」,但如果長期這樣,時間與精力永遠綁在自己身上。

讓人能聽懂、做得出來,才是從「做事者」走向「帶人者」的轉折點。任務交代的好壞,決定團隊成長的速度。

有時候結果不如預期,不是因為下屬不夠努力,而是主管還沒練好表達的邏輯與結構。

如果總是在幫團隊補洞、修稿、重做,也許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交辦方式還可以更優化。我們都不是天生就會帶人、會講話、會拆解任務的人。但只要願意一點一點調整,每一次任務交辦的過程,都是自己成為更好主管的練習機會。

所以,送給每一位正在學習帶人的主管:不是要說得很多,而是要說得剛剛好。讓任務被理解、被接住、被做出來,就是一種溫柔而穩定的領導力。

*本文獲「Livia Yang」授權轉載,原文:【菜鳥主管成長日記】我交代很清楚了,為什麼下屬還是做錯?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