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團隊例會結束後,大家紛紛看向我,等我下一步的指示。我尷尬一笑:「那我們就照現在的方向繼續優化。」可我心裡清楚,我根本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
因為就在昨天的高層會議,老闆對於專案進度只說了一句:「你們看著辦,我沒意見。」結果整個決策的壓力,就像顆直接落在我手上的炸彈。
下屬問:「我們要不要改提案方向?」
我回:「我再問問看。」
老闆問:「這是你們團隊的決定嗎?」
我只敢說:「我們討論過。」
後來才發現,整個專案的混亂,並非因為某人犯錯,而是我沒有辦法站穩主管的位置。「不是我不想扛,是我連方向都搞不清楚。」
老闆不給方向,新手主管怎麼想?
這種情況,許多剛升上主管的人都經歷過。你還沒適應「自己要做決定」的身份,卻已經被丟到一個「沒有人幫你決定」的環境。
最常見的內心戲是:
- 「我怕自己亂決定,會拖累大家。」
- 「萬一我做錯,被老闆問責怎麼辦?」
- 「我是不是該請示?還是該裝作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最矛盾的是:請示太多,會被覺得沒主見;請示太少,又怕出錯要扛責。這是一種極度拉扯的焦慮。說白了,就是「怕做錯事,沒人支持我」。
為什麼有些主管「不給方向」?
老闆不給方向,不一定是不負責任,有可能是:
- 他覺得你應該知道該怎麼做。
- 他正在觀察你的判斷能力。
- 他真的沒時間或沒想法,也還在等你提案。
在我帶領一個新團隊時,曾遇過一位極度自由的部門主管。我向他報告專案進度,他只會說:「可以啊,你決定就好。」
起初我很焦慮,覺得自己被放生了。直到有次喝咖啡時我問他:「你是不是不關心這專案?」
他笑說:「不是不關心,我希望你開始練習自己做決定。」那一刻我才發現,有時候「沒有方向」其實是一種試煉。
面對沒有方向的環境,怎麼避免踩雷?
後來,我摸索出來的3個實用方法,幫助自己站穩主管的角色:
1.用「假設」取代「請示」:讓對方選,不是要答案
很多主管會說:「老闆,我這部分不知道怎麼做,要怎麼辦?」但這樣的問法,容易讓人覺得你沒有自己的判斷。
不如這樣說:「目前我有2個方案,A速度快但較難顧及品質;B雖然能確保品質,但進度上可能會來不及。您偏好哪一個方案呢?」
這種方式是「帶選項去問問題」,讓對方感覺你已經思考過,只是來確認,不是來求答案。這樣一來,對方也更願意給你空間。
2.拉近「上下之間」的認知差距:快速對焦原則
當老闆說「看你們怎麼做都可以」時,最怕的就是你誤會了他的底線。這時請先確認「他重視的價值排序」。
這時我會這樣問:「這次我們的優先考量是速度、成本還是品質?想對焦一下方向,後面比較好判斷。」你會發現,只要幫對方縮小決策的範圍,他就會給你清晰的邏輯。
3.把「沒有方向」變成「建立方向」的機會
很多人以為領導者就是「獲得明確指令,帶領團隊執行」。但實際上,真正有影響力的主管,是能在模糊不清的狀況中,建構清晰目標的人。
這件事我學得很慢,但學會後十分有感。我會這樣練習:
- 釐清目前手上資訊有哪些?
- 收斂選項,做出初步的假設。
- 找可信任的同事核對邏輯。
- 再把結果帶去和老闆核對。
久而久之,我從「不知道怎麼決定」,變成「能讓對方點頭提案」的人。你也會慢慢發現:「沒方向」並非是一種阻礙,而是鍛鍊你決定方向的機會。
身為主管,別把「決定權」當成燙手山芋
初升主管時,最難的事不是「把事情做對」,而是承擔「做決定」帶來的風險。因為一旦選錯,就會擔心團隊不信任你、老闆怪罪你,也開始懷疑自己。
但請記住一句話:「真正能成長的人,並非是永遠做對選擇的人,而是敢負責、願意修正的人。」所以與其每天等別人給你明確的答案,不如試著讓自己成為那個能說出Why的人。
如果現在的你,常常卡在兩難中,不確定自己該不該做主、該怎麼做決定,請給自己一點時間。沒有人一開始就能帶著明確方向走,但你可以一步步學會如何讓團隊不再原地踏步。
從帶著選項去請示,從釐清價值排序開始決策,從模糊中找出下一步,你就會發現——不給方向的老闆,其實是在等你成為能指路的人。因為真正的領導力,是開創出讓人願意跟上的路。
*本文獲「Livia Yang」授權轉載,原文:【菜鳥主管成長日記】我的主管很被動,我該怎麼下團隊指令?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