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管這段時間,我一直問自己:「我的管理方式,真的對團隊有幫助嗎?」這個問題我至今仍常反覆思考。因為我會改變,團隊成員也會變動,更別提外在環境的變化,沒有永遠完美的管理方式。唯一不變的,是想帶好團隊的心。

以下是我過去常提醒自己的3個管理原則,也想分享給正走在管理路上的你:

我曾經衝得快,卻沒人跟得上

剛開始當主管時,我總想衝第一。公司下達目標,我立刻開始排計畫、做Excel、盯進度,甚至直接下場做,只希望提前完成目標。

但做了一陣子後,我發現團隊不僅沒跟上,還出現2種聲音:一種是「他根本不聽我們的看法,就直接決定了」,乾脆不說,讓他自己做。另一種則乾脆裝忙,「反正主管會幫忙做完」。

雖然初期幾個專案還能完成,但我越做越吃力。那時我才真正意識到,做得多、衝得快,不等於領導得好。真正的領導,不是你一個人跑得快,而是能不能讓團隊「一起走到終點」。

從那之後,我改變了習慣:每個目標開始前,先聽團隊意見、講清節奏、確認每個人知道自己的角色。雖然一開始覺得彆扭,但定期回頭看大家的進度,讓我更了解每個成員需要的幫助,也更有機會做到個別協助。

公平不是人人均分,而是清楚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當主管後我發現,做決策很難,但「怎麼分配資源與機會」更難。小至輪班表,大至升遷名額,都可能讓人覺得偏心。

我曾試過「平均分配」:每個人都排週末班、輪一樣的工作,但後來發現每人性格不同。讓有創意的人去做文書,他會覺得煩悶;讓行政力強的人做創意,他會覺得痛苦。我做到了工作分配的公平,卻讓團隊氣氛變差,衝突也更多。

後來我轉換想法:「公平,不是表面一致,而是讓大家知道我為什麼這樣安排。」所以我花更多時間說明:為何升遷的是A,因為他在前幾次專案中的貢獻;為何資源給了B組,因為他們面對的壓力更大。

這樣做未必讓每個人完全滿意,但透過溝通,他們會理解背後的依據與規則,也知道你不是憑心情亂決定。只要願意公開「主管心中的尺」,就不容易陷入一言堂。

允許自己不完美,但不允許自己態度隨便

我不是完美的人,也會做錯判斷。但我給自己一個原則:錯了就要改,不能擺爛。

管理是一場長跑,不可能每刻都完美。你得臨機應變、面對情緒,有時甚至只是單純太累。但只要我持續用心、誠懇面對夥伴、願意道歉與調整,團隊其實會看見。

有次我因專案失誤,對一位同仁口氣太衝,他當下沒說話,但我晚上越想越不對。隔天我主動請他喝咖啡,對他說:「昨天我講得太急了,是我情緒沒處理好,我們一起想辦法補救。」他雖然沒說話,但神情比前一天柔和許多,後來我們也合作完成任務。

管理者不是一個頭銜,而是一種肩膀。這肩膀不只要撐起責任,也要撐住成員的信任。

主管不妨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 我是不是衝太快,忘了回頭看團隊跟得上嗎?
  • 我的決策,團隊真的理解嗎?還是只選擇服從?
  • 我是否太在意個人面子,而忽略了管理責任?

有時我們卡關,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太努力、太急,忘了「看人、理解團隊、掌控節奏」。慢一點,反而會更順。

管理不是你對團隊的戰爭,而是一段陪伴的旅程。你得立好方向,帶著團隊一起往前走,也要容許自己不完美,才能走得更遠。

*本文獲「吳振興」授權轉載,原文:【思考三件事,從一個衝衝衝的主管,變成穩得住的領導者】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