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前往桃園一間擁有千名員工的企業,為他們的高階核心團隊講授「持續改善再升級方案」。所有主管全數到齊,董事長、總經理及2位副總經理也在後方旁聽。

在演講中,我特別強調工作文化的重要性,並指出這必須真正落實到每個人的日常工作中。於是,我請大家使用便利貼,寫下自己對工作文化的理解。

有人寫道:「工作文化就是積極的工作態度與一致的工作方法。」也有人認為:「當遇到問題時,同仁處理的態度與方法,便是工作文化的一部分。」另一位則提到:「工作文化就是團隊的氛圍。」還有主管認為:「工作文化就是每個人處理問題的態度與做事方式。」甚至有人開玩笑說:「我們公司的工作文化就是準時下班!」

此話一出,全場哄堂大笑。

從他們的討論中,可以發現大家對於工作文化的理解有2個共通點:

  1. 工作的方式:當問題發生時,大家是如何解決的?
  2. 處理問題的態度:同仁是消極應對、敷衍了事,還是積極解決?

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企業的工作文化。

談到這裡,董事長迫不及待的分享他的想法。他說:「我們過去也上過許多課程,學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可惜的是,這些方法都沒有真正落實到日常工作中。我發現,當各位主管遇到問題時,還是習慣用過去的經驗來解決,缺乏邏輯推理能力,也沒有一套系統性的解決方法,這是我們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

我十分贊同董事長的看法。確實,在我十幾年的企業講師經驗中,見過許多企業主為此感到苦惱——為什麼學了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工具,卻始終無法真正落實到日常工作?

如何落實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讓主管們從內心接受,並相信它們能幫助解決日常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轉變。其次,落實的方法或工具不能過於複雜,否則難以持續運用。

舉例來說,如今每個人都有手機,只要安裝ChatGPT,遇到問題時就能馬上詢問並獲得解答。但如果ChatGPT只能安裝在昂貴的設備上,它就無法真正落實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同理,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簡單實用,才能真正被廣泛應用。

PRA模型:簡單可落實的解決問題方法

這幾年,我發展出一個簡單、有效的解決問題模型,可以真正落實到每個人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我稱之為PRA模型(Problem-Centered, Root Cause-Centered, Action-Centered)。

PRA模型的核心價值在於:不僅解決問題,更要創造長期效益,並帶來組織的實質影響力。

PRA模型共有3個步驟:

1.P(Problem-Centered)——辨識問題

在這個步驟中,首先要把問題描述清楚,確定發生了什麼問題。接著,進行問題分析,並確認這個問題過去是否曾發生。然而,大多數人遇到問題時,往往不花時間辨識與分析問題,而是急於尋找對策,這其實是很危險的。

2.R(Root Cause-Centered)——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

在這個步驟中,必須假設幾種可能的根本原因,並尋找佐證資料。最終,需進行專業判斷,以確保這些原因與問題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合理的。

3.A(Action-Centered)——採取行動與預防再發生

找出根本原因後,接下來要思考合適的對策,並徹底解決問題。此外,還需要確保問題已被解決,並進一步探討如何預防問題再度發生。同時,影響力的擴大也很重要——讓更多人從這次經驗中學習,當未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縮短解決問題的學習曲線。

這時,董事長補充道:「彭老師,不瞞您說,我們公司這2天才發生了一起設備異常的問題。我請主管們分析問題,但他們的答案讓我捏了一把冷汗,還得我一再提醒、引導,才能比較有邏輯的解決問題。還是下課後,我請同仁用PRA模型來分析這個問題,再請彭老師幫我們看看?」

我笑著回答:「沒問題,我非常樂意!很多東西就是現學現用,才能學得最扎實。」

果然,下課後,董事長請3位主管使用PRA模型完成設備異常問題的分析,我也花了一些時間輔導這個案例。

最後,我也和所有的主管分享,PRA模型的最終目的,不僅在於解決當下的問題,更在於建立一個能長期影響組織的思維模式。當每個人都能從更高的視角來思考問題,不只是著眼於解決眼前的困境,而是關注組織的長遠效益,這才是真正的高效工作文化。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