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我遇過一種主管——工作能力一流、邏輯縝密,團隊問題交到他手上總能迅速解決。但只要涉及「人際衝突」或「情緒溝通」,他總選擇「沉默處理」,不提感受、不澄清誤會,也不反駁。

他的沉默,看起來像冷淡,其實是一種「怕說了會更糟」的自我保護。說穿了,是一種職場版的「逃避型依附」。

職場逃避者的「安全陷阱」

Kevin是某科技公司的技術主管,對下屬要求嚴格,對結果負責,但他很少和團隊聊心聲,也從不主動處理人際摩擦。

某次部門成員誤解他偏心,只獎勵一位員工,其他人私下抱怨連連,氣氛低迷。但Kevin聽聞後,選擇不處理、不說明,甚至連原本的1對1面談也暫停了。

他的想法是:「等大家情緒過了,就沒事了。」

結果,團隊流失率攀升,整體信任度下滑。他的沉默,不但沒平息風波,反而讓大家更加確信:「他不在乎我們。」

為什麼會這樣?這不是冷血,是一種「情緒防衛機制」。

這類型的主管從以前就學會:情緒會引發衝突,衝突會帶來風險,所以最安全的選擇,就是沉默。但在職場,沉默容易被誤解為無視、傲慢,甚至是不願負責。

給逃避型領導者的3個溝通練習

1.先說感受,再談立場

與其解釋決策,不如先說:「我知道這次的安排,讓大家有情緒,我其實也很在意大家的感受,只是我不太擅長處理這種氛圍。」

➡這樣能降低對方防衛,讓關係有修復的空間。 

2.預先劃清情緒界線

當遇到情緒衝突時,先說明:「我需要一點時間釐清狀況,不是想逃避,而是想讓彼此更冷靜地理解。」

➡保有空間,不代表不負責,而是讓自己先穩住,再處理。

3.讓「不擅長」變成力量

誠實承認:「這方面我在學習,但我願意理解,也願意改善。」

➡真誠比完美更能贏得信任,尤其是對於已經在高位的你,這份脆弱反而能讓團隊更靠近你。

給每一位默默扛住情緒的你

在領導的位置上,我們常以為:把情緒放在一旁,才能更理性。但一味的沉默,會讓信任逐漸蒸發。真正成熟的領導力,不是沒有情緒,而是能讓團隊知道你的情緒在哪裡、你有多在意他們。

逃避,曾經保護了你;但溝通,才能真正連結他人,也修補你與團隊之間的關係。

你是以下哪種角色?

  • 你是那個總選擇沉默、怕說錯話的主管?
  • 你是團隊中常常覺得上司不在乎你感受的成員?
  • 你正在學習如何勇敢說出情緒,不再逃避人際關係?

*本文獲「梅根的斜槓人生」授權轉載,原文:為什麼越優秀的領導,越容易讓團隊心寒?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