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Ruby Hung,本名洪怡芳,一方生活創辦人,以「包租婆藍太太」的暱稱廣為人知。
昨天晚上11點,他打電話給我。我嚇了一跳。他不是會輕易打電話來的人,而且這麼晚,代表一定是忍了很久。
我一接起來,他就說:「Ruby,我真的不想上班了。」他沒有情緒勒索,也不是請假藉口,是真的撐不下去了。
員工被沒存在感吞沒
他說,他每天一個人做完所有事,沒人找麻煩,但也沒被關心。任務來了就接,事情交了就做,好像只要能撐、能吞、能完成,這個人就不存在。
沒人對他不好,卻也沒人真的看見他。每天起床的時候,不是不情願,而是已經感覺不到「我要去上班」這件事,和人生有什麼關係。
他卡在一個奇怪的迴圈裡:一邊覺得是不是自己能力太差,一邊又氣為什麼沒人懂他的委屈;一邊悶著說沒關係,一邊又在內心吶喊:「那我到底算什麼?」
我太懂了。我們不是被任務壓垮,我們是被「沒有存在感」這件事吞沒。
「照顧自己是第一順位」
我們聊了一個半小時。我沒給他任何「你可以的」的勵志金句,只說了3件事:
第一,你不是你做完的那些任務,也不是別人給你的任何評語。你就是你,你的價值不需要靠誰來證明,你只要看見你自己就夠了。
第二,別關起門來內爆,情緒是需要出口的。它不是弱,是一種提醒。它在說: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第三,照顧好自己是第一順位。公司有人可以代班,但你的人生,只有你能上場。
他靜靜聽著,後來回我一句:「謝謝你,Ruby。你是第一個跟我說要先照顧好自己的人。」
隔天早上他傳訊息來:「今天醒來的時候,覺得有一點開心。也想再去工作看看了。」
那一刻我知道,他不是好了,但開始有力量了。而我知道,這場對話只是開始。真要走出來,還需要3個關鍵:價值感、連結感、未來感。
如何從任務機器,長成自己的價值創造者?
1.價值重建:不是做多少事,而是你創造了什麼影響
很多人崩潰不是因為做不來,是他覺得「我做的,沒有意義」。
我最常帶夥伴們做的一件事,是畫出他的影響地圖:你做的這件事→幫助了誰→改變了什麼?
原本只是「回報修繕進度」,但你其實能讓租客安心、讓屋主續約。原本只是在「整理數據」,但你其實會讓團隊方向更清楚。你不是任務機器,而是改變的節點。
2.建立連結:再強的人,也不能一個人扛一整條線
他說沒人對他不好。這句話最讓我心疼,因為那通常代表「我連期待被關心,都放棄了」。這種時候,不需要大張旗鼓的關懷,只需要一個人問他:「你最近,還好嗎?」
我們後來安排了每週一次的小小對話時間,不用報告,也不用檢討,就只是讓他知道,他不是一個人。當知道自己不再是孤島的那一刻,他就能呼吸了。
3.找回未來:讓他知道,他現在努力的,不只是今天的工作,而是明天的自己
當一個人開始覺得「我只是來把事做完」,他的熱情就會一點一點的消失。但如果他知道,這些任務是「3年後想成為的自己」的必經過程,那麼就算再苦、再難,也撐得過去。
所以我最常問的一句話是:「3年後的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他說想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專案管理者,那我就會陪他拆解,現在要練的不只是做事能力,而是說話的方式、架構的能力、跨部門的對應。現在的他,不是為了公司留下,是為了自己出發。
這樣的員工,才有走得遠的動力;這樣的老闆,才留得住真正的人才。
所以我一直相信:好老闆,不是把人塞進流程,而是陪他走出卡住的路。如果一個人說他不想上班了,你要知道,他不是想放棄責任,他是已經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意義。
*本文獲「Ruby Hung」授權轉載,原文:他不是想離職,他只是想被懂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