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工程師的時候,我常納悶:為什麼主管會下達一些難以接受的命令?明明風險極高,卻仍執意推進,最終只換來失敗結果。在自己升上主管後,我開始明白,有些命令背後,確實存在一些難以明說的理由。我逐漸理解當時主管的心境。
當職位越高,越容易獲得過度的情緒價值
隨著職位升遷,主管的影響力變大、手上資源變多,下屬也隨之增加。這時身邊開始出現一些很懂察言觀色的夥伴,會在主管提出看法與策略時,適時給予大量認同與肯定,甚至主動說服其他同仁支持主管的想法。
這類夥伴對政策推動確實有幫助,但當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主管長期沉浸在義氣相挺的氛圍中,即使自認能廣納建言,也很容易陷入「大家都支持我」、「政策推動很順利」的假象,進而失去對實際現況的掌握。
真話總是刺耳,卻能照亮問題
回想工程師時期,每一個提案都得經過層層提問與審查,過程雖然辛苦,但最後的方案通常架構完整、執行穩定。這表示,真話雖刺耳,卻是任務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真正能帶領團隊前進的主管,並不是那些一言堂式的領導者,而是能提出政策、接受挑戰、經得起考驗的人。
主管對質疑的態度,決定了團隊敢不敢說真話
當主管職位越高,專案推動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支持者」與「質疑者」。若主管只偏好支持聲音、聽不進不同意見,那些刺耳的聲音最終會逐漸消失。但這不代表成員不再質疑,而是選擇將話藏在心裡,調整對工作的態度與投入。
試想一下:當主管身邊圍繞的盡是支持者,不論說什麼都有人附和,就算是錯誤的命令,也沒人指出,最終只會讓主管產生誤判,無法理解為何自己帶得好好的,團隊氣氛卻越來越差、效率越來越低。
主管需具備辨別與接納建議的能力
對主管來說,溝通能力很重要,但辨別的能力更重要。當團隊成員發言時,主管應分辨對方是為反對而反對,還是真心提醒自己思慮不足。
「忠言逆耳而利於行」,當夥伴知道「說真話不會被貼標籤」、「自己的意見能幫助團隊成長」,就會更願意主動發言,會議也更有可能實現集思廣益的效果。
我們可以怎麼做到辨別與接納?以下是我目前使用的幾個做法:
承認自己的不足
主管也是人,也會有思慮不周或判斷不清的時候。當主管願意在公開場合承認「是我忽略了你們的提醒」、「我當時的決策其實可以更好」,團隊就會明白「實話是被接受的」。
討論錯誤時聚焦問題,不責怪個人
建立「解決問題」的文化。發現問題時,先釐清是系統設計不完整,還是人為疏忽;即便是人為錯誤,也應思考是否能用防呆機制預防,讓犯錯的人也能貢獻想法,避免問題再次發生。
定期設立逆向回饋機制
例如匿名問卷、每季一次的一對一會談等。以我個人經驗,這方式有效,能聽見平時難以察覺的聲音,並公開回應處理方式,讓夥伴知道建言被聽見、被落實。
以正向態度回應不同聲音
如果主管面對提問的回應是立即反駁,那怕說了一千次「歡迎發言」,也只會換來一千次沉默。應先說:「謝謝你願意提出這個想法」,再進入討論,這不僅能避免誤解累積,也提高了溝通效率。
進行角色交換的對話練習
讓員工設身處的思考:如果我是主管,遇到這情境會怎麼決策?主管也分享自己過去在基層的經驗,促進雙方理解,降低溝通落差。
這樣的做法,也有助於觀察出具有主管潛質的夥伴。而當建議被主管採納,對夥伴來說,就是能力的肯定,也更願意投入,對團隊整體發展有很大幫助。
會提出質疑的員工,是助力還是阻力,關鍵在主管的態度。這不是說漂亮話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從團隊裡,看到有多少人願意主動回饋,這就是最直接的實證。
*本文獲「吳振興」授權轉載,原文:【會提出質疑的員工,對於團隊到底是助益還是難搞】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