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報名參加了MAP管理才能評鑑,希望藉由系統化的工具,評量在管理上的優勢與不足。

管理能力不同於學科考試,沒有標準答案,而是涵蓋人格特質、思維模式與日常行為習慣的整體展現。測驗內容包含性格分析、管理情境模擬與行為問卷等,在施測時,必須誠實面對自己「冰山下」的管理價值觀與「冰山上」的管理能力。

透過測驗,更認識自己的管理風格

收到的評鑑報告包含管理能力、管理價值觀與個人天生傾向的管理風格,我仔細閱讀每一段文字解析和數據背後的意義,有些描述讓我點頭如搗蒜,也有部分的結果令人驚訝。

例如,在人格特質與管理價值觀部分,我自行行動的傾向極高,管理價值觀則偏向「父母型」。

這樣的結果才讓我意識到,事必躬親雖然看似負責,卻導致我不擅授權,長期下來也會變成無形的消耗。

找到自信的基石

不過,報告指出我在行政能力上有優異的表現,無論是規劃、掌控進度,或是任務分配,都擅長將複雜的任務化為具體可執行的步驟,讓團隊成員有明確的工作目標和清晰的方向。

另一個讓人驚喜的是,我在「訓練教導與授權」的能力表現較佳。解測的教練說,我有擔任講師的潛能,這點我也認同,在教學上我確實獲得許多學生肯定。只不過,過去擅長的教學風格偏向「給答案型」。

誠實接受成長空間

報告也指出可改進之處。其中最讓人震驚的是時間管理,PR值竟然僅有9。一直自認是「效率型」職場人士的我,做事快速、俐落又很績效導向,然而,教練的一句話點醒了我:「效率不等於效益。」

真正好的時間管理,是能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並且經營「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這讓我重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把時間用在刀口上。

另一個明確的警訊是,我的聆聽能力低落,PR值僅有1。經過教練的專業分析,才知道我時常選擇性聆聽或打斷他人發言。

這個發現讓我開始有自覺的練習「完整聽完」他人說話,並延後回應的時機,同時做摘要敘述,增加對話的深度與品質。

職能測驗給的啟示:管理是一場自我修煉

這次評鑑給我3個深刻的領悟:

1.管理能力不能只有單點突破,而要在多面向找到平衡

如果將管理能力比作一棵大樹,那麼領導力、溝通力與決策力便是枝葉,而人格特質與價值觀則是深埋地下的根。根基若不穩,枝葉終將枯萎。想當好主管,除了精進看得見的管理技能,更要重視內在的心態與價值觀。

2.管理要發揮影響力,而不是展現控制力

優秀的管理者不需要凡事親力親為,而要能激發團隊動力,讓成員都自發的朝目標邁進。這也代表,需要多傾聽、少命令;多引導、少批判。

3.自我反思是成長的起點

做測驗的用意不是看分數高或低,而是能否從中發現自己的缺失與不足,並透過不斷實踐持續成長。

為了把測評的洞見轉化為具體行動,我擬定了以下幾項計畫與大家分享:

  • 強化多元溝通風格,提升互動品質:在工作或日常對話中,多使用探索與同理的溝通方式,避免直接批判。
  • 練習觀察與傾聽,增進人際敏感度:每次團隊會議後,花5分鐘反思當下氛圍,並主動關心成員壓力與需求。
  • 精進領導能力,學習Z世代管理技巧:除了閱讀管理書籍,也計劃參加更多實戰訓練,加強應對年輕世代的管理策略。
  • 建立反思機制,累積管理智慧:每週進行回顧,記錄管理上的成功與失誤,作為未來調整與修正的依據。

管理是一條漫長的修煉之路。未來,我仍可能在決策中猶豫、在人際互動中犯錯,但只要持續反思、不斷前行,就能越來越成熟。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芊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