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Rachel Reeves)在國會上當眾哽咽,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則向媒體坦承,最近一邊處理家庭遭縱火攻擊、伊朗飛彈威脅,一邊還要應付接踵而來的國際高峰會,讓他感到巨大壓力。

這兩位G7領導人罕見的脆弱展現,卻引發了社會的矛盾反應。我們一邊渴望「真誠的領導者」,卻又在真誠出現時感到不安,甚至開始質疑他們的領導能力。

究竟領導者的「脆弱時刻」是建立信任的橋樑,還是暴露軟弱的危險信號?

成功企業家為「脆弱」正名

說到職場中的「脆弱」,多數人想到的就是軟弱或情緒化。長久以來,成功的領導者被期待要冷酷無情,彷彿展現任何人性都是專業上的缺陷。

然而風向正在改變。愈來愈多頂尖企業家開始公開談論脆弱的價值。星巴克前執行長舒茲(Howard Schultz)坦言:「領導力中最被低估的特質之一就是脆弱性和尋求幫助。」當Uber現任CEO霍斯勞沙希(Dara Khosrowshahi)承認對新職位感到「害怕」時,他不但沒有被質疑,反而贏得更多尊敬。

然而,根據2023年一項針對全球1.4萬名員工的調查,只有16%的人曾見過自己領導展現這種脆弱——諸如尋求幫助、承認錯誤或表露真實感受。

脆弱可能是雙面刃,時機決定一切

問題出在時機。施凱爾的遭遇就是最好例證——BBC記者直言:「你不覺得他顯得非常軟弱嗎?」研究指出,若領導人在傳遞「好消息」前就先坦承不安,反而更容易增加投資人信任,但在「危機發生後」才表露脆弱,則可能讓局勢雪上加霜。

美國學者的實驗證實了這點:他們讓受試者閱讀虛構執行長的訪談,結果顯示,較脆弱的執行長如果發布好消息,人們更信任其預測;如果帶來壞消息,反應較差。

如何聰明地展現脆弱?

既然時機如此重要,領導者該如何在對的時刻展現脆弱?

《哈佛商業評論》專家奧馬德克(Janice Omadeke)強調,脆弱性是一種個人選擇,而非可以隨意操控的管理技巧。關鍵在於領導者能否自我覺察,在關鍵時刻問自己:「此刻的誠實,真的對我和團隊都有益嗎?」

你也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第一,勇於承認錯誤。若領導者可以坦承自己的失敗、誤判,就能創造出一個讓員工敢於創新的環境。

第二,分享真實感受。不再隱藏因出差而錯過孩子活動的愧疚,或身體不適的狀況。當領導者願意說「我今天狀態不太好」,團隊也更願意表達真實感受。

第三,公開鼓勵他人而非執意競爭。觀察到團隊成員的卓越能力時,選擇公開認可。承認他人優秀某種程度來說就是承認自己的脆弱,但這卻能讓整個團隊受益。

「脆弱」的智慧

里夫斯的情況則更複雜。這位財政大臣承諾嚴格財政紀律,但政府接連在福利政策上髮夾彎,讓她陷入進退兩難,使其在國會激辯中當眾落淚。她的痛苦雖然真實,但在政治舞台上卻也成為一種負擔。

最好的領導者不是從不展現脆弱,也不是過度暴露弱點,而是知道何時展現人性的人,因為真正的力量來自承認我們並非無所不能的勇氣。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HBRCNBCEntrepreneur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