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升上主管時,我有一段時間特別不自在。早上開會,一邊觀察團隊討論進度,一邊猶豫要不要開口。

講多了,會不會變成大家口中的「老是插話、愛干涉」那種主管?但如果什麼都不說,會不會又被覺得「主管有你沒你都一樣」?

這種「存在感的焦慮」,說穿了,是很多新手主管的共同煩惱。不出聲,怕被認為不盡責;出太多聲,又怕干擾太多。明明只是想把事做好,卻時常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

新手主管最不安的:我到底該「出現」在哪裡?

比起 KPI,主管更難的是「角色定位」。因為主管不是靠產出,是靠「讓別人有產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會產生一種內在的焦慮感:

「我沒在做事,真的有幫上忙嗎?」
「我說了這句話,是不是影響到他們的想法了?」
「我在旁邊觀察,會不會被誤會在偷懶?」

這樣的狀況,會出現在很多工作場景中,例如開會時,講太多被嫌囉唆,講太少又沒存在感;部屬做決策,你該補充意見,還是讓他練習?任務分配後,你該提醒細節,還是等對方主動回報?

當上主管,不再負責「完成某個工作」,而是負責「創造工作成果的環境」,你就得開始學會拿捏出場與隱身的時機。

存在感靠「出現的時間點」

一個成熟的主管,不需主導全場,但也不能完全隱形,必須能掌握3種出場節奏:

1.關鍵時刻「能穩住場」

當專案出現重大變數,客戶突然退案、團隊士氣低落、內部意見分歧。這些時候,主管的「出聲」能成為一種定錨。你不一定要馬上解決問題,但你要讓大家知道,你有在掌握狀況,也會一起承擔風險。

曾經有一次,我們的產品測試出現重大Bug,影響了原本要上線的時程。團隊一片混亂,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怎麼辦。

我那時只說了一句話:「大家先不用急著找誰錯,我們今天下班前釐清3件事:哪裡發生Bug?怎麼修最快?要不要延後上線?」

那一刻的關鍵並非是我講了多少話,而在於我出現得剛好,幫助大家聚焦。這就是「關鍵出聲」。

2.日常時候「默默給支撐」

平常雖然可以不講話,但要用適當方式提供支援:

  • 提供工具、整理資料,幫助團隊效率提升。
  • 在群組裡補充資訊,但不干涉細節。
  • 在進度簡報裡,點出1、2個潛在風險,但不用全部重講一次。

主管話不用多,但要成為那個「說一句就有用的人」。

3.學會「不出聲」也是選擇

有些時候,存在感不只靠「出現」,也靠「缺席」。

有一次,團隊開會時出現意見分歧,幾位成員正在討論要用哪一種提案方向。他們一邊討論,一邊偷偷看我。我看得出來,他們想知道「主管怎麼想」。但我選擇沒有開口,而是在會後私下問負責人:「你們怎麼看?」

這種時候不出聲,是讓大家有空間去碰撞、嘗試與學習。因為如果每一次我都跳出來裁定,那以後他們永遠都只等我說話。

如何判斷什麼時候該「開口」?什麼時候該「觀察」?

分享3個我常用的思考指標:

1. 這件事的「成熟度」夠不夠?

  • 如果是新專案、新人、新流程,最好能多補充框架。
  • 如果是團隊熟悉的任務,就讓他們練習主導,你只做提醒。

2. 這件事的「影響力」有多大?

  • 高風險、高能見度的事,你要提前預警,避免後果放大。
  • 內部練習或小範圍的實驗,可以給空間發揮,錯了再調整。

3. 團隊的「信任度」夠不夠?

  • 如果你們還在磨合階段,你的「沉默」可能被解讀成漠視。
  • 如果團隊已經穩定成熟,適度放手會讓他們更有主動性。

主管要懂得「設計」存在感

有些主管怕沒存在感,就到處「刷存在」:開會搶話、專案指指點點、每一封信都要cc自己。

但這樣久了,反而讓團隊疲乏、反感,甚至形成「主管依賴症」。真正有智慧的主管,會透過設計好的出場節奏,創造「讓人覺得安心」的存在感:定期回顧進度,但不干涉過程;給方向,不給答案;看到成果,點出價值,但不搶功勞。

存在感不用你「站在最前面」,而是「適時站在背後」來支撐大局。

升上主管,不代表要成為最常說話的人,應該是當個說話有力量的人。揮別「存在感」焦慮,釐清主管的角色定位,恰到好處的介入,帶出團隊的力量。

*本文獲「Livia Yang」授權轉載,原文:說多怕干擾,說少怕失職:主管的「存在感」到底該怎麼拿捏?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