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中,病患金成植因為長期遭上司批評與恐嚇,同事又冷眼旁觀,讓他不斷懷疑自己能力不足。甚至在重要會議上,因擔心主管怎麼看自己,緊張到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後患上社交恐懼症與憂鬱症而住進精神病院。

你或許覺得這只是戲劇誇大描寫,自己不曾謾罵員工,團隊看起來和樂融融,心理健康應該沒問題吧?但真實情況可能沒那麼樂觀。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24年的工作調查,2027名受訪的在職成年人中,有59%認為他們的雇主高估了職場的心理健康狀況,實際情況比雇主以為的還要糟;更有15%的人坦言,曾經待過有毒職場(Toxic Workplace)。

所謂的有毒職場,指的是工作場合出現內鬥、恐嚇以及其他損害生產力的行為。有毒的工作場所會耗盡員工所有精力和熱情,取而代之的是恐懼。

主管、同事默許不當行為,最後形成有毒職場環境

財經雜誌《Entrepreneur》報導,職場上的有毒行為,一旦未被制止、不斷發生,也會從個別事件演變成一種組織默許的氣氛,形成有毒職場環境。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報告顯示,有毒職場環境與壓力水準升高、倦怠和心理健康問題有關。此外,史丹佛商學研究所(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研究報告指出,員工若因為身心健康問題看醫生,會間接提高公司負擔的醫療成本。

在美國,光是2008年,因有毒職場所帶來的額外員工醫療成本高達160億美元。除了成本外,人才流失也是問題。

《麻省理工史隆管理評論》(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提到,在「大離職潮」期間(2021年4~9月,美國共有超過240萬名員工離職),有毒的工作環境對員工流失的影響力,是薪酬因素的10.4倍。

不過作為主管也會感到無奈,管理員工是職責,卻又不能過度,到底該怎麼做?領導者應該做的,不是排除所有會讓員工不滿的行為,而是辨別有毒行為的特徵,想辦法解決與抑制。

有毒職場5特質,從領導方式、社會規範改善

透過分析超過140萬則員工評論,《麻省理工史隆管理評論》整理出與有毒職場行為有關的5大特質:

1.非包容性(Noninclusive): 缺乏對多元族群的公平對待,讓人感到不被接納,被排除在重要決策之外。

2.不尊重(Disrespectful): 不考慮他人、沒有禮貌,是對職場文化產生最大負面影響的行為。

3.不道德的(Unethical): 存在欺騙、誤導、開空頭支票、粉飾太平等缺乏誠信的行為。

4.殘酷的(Cutthroat): 同事之間彼此競爭、不合作,甚至互相陷害、背後中傷或故意破壞他人工作。

5.虐待的(Abusive): 主管或同事持續展現敵意,包括咆哮、羞辱、言語辱罵或居高臨下的態度。

主管從3面向著手,改善職場有害行為

了解這些特質後,領導者可以進一步省思,為什麼這些行為會出現,又該從哪裡開始改變。《麻省理工史隆管理評論》表示,導致職場出現有害行為的3大根本原因,分別是:領導方式、社會規範與工作設計,可以從這些面向著手。

1.改變領導方式

首先是領導方式,如果最高領導者容忍有毒行為發生,員工就更有可能犯下這些行為。因此,管理者要扮演榜樣,可以從設立相關量化指標開始,例如降低離職率、提高員工滿意度,這麼一來,團隊成員也會有目標可循。

另外,上位領導者不容易聽到員工真實心聲,此時可以參考Glassdoor、Indeed等職場評價網站,透過匿名評價,看到組織外部人員的說法。除了自身行為,領導者應該要給予管理職相關培訓,避免主管就是那位有毒職場的帶頭者。

2.建立社會規範

再來是建立社會規範,讓大家知道在團隊日常互動中,哪些行為是被接受、鼓勵,甚至被默認的。比起由上而下的規定,讓團隊自己參與制定規範,往往更有效。

美國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推行的CREW計畫(參照下圖)就是一個成功案例。他們讓各部門的員工組成小組,每周討論工作中出現的不尊重行為與改善方式,為期6個月,並在過程中記錄觀察。

結果顯示,有參與這項計畫的團隊成員的倦怠、工作態度、對管理者的信任都有所改善,截至2022年,已擴大實施至超過1200個工作小組。

(來源:經理人)

3.重新設計工作

第三個重點,是從工作設計下手。當員工面對壓力過高、職責不清等工作問題,不只會傷害心理健康,也可能加劇同事間的摩擦與衝突,管理者可以從幾個方向替員工減壓。

第一是減少瑣事,例如複雜的溝通管道、不清楚的職責分配、不足的資源等,可以詢問有哪些事情員工認為阻礙他們的工作,並從你可以做到的協助改善。

再來是給予員工更多自主權,例如彈性安排工作、工時,《麻省理工史隆管理評論》研究發現,給員工更多自主權,對於減少有毒行為的效果,幾乎與降低工作負荷一樣顯著。

翻白眼、開玩笑,都可能傷害員工、形成歧視

你可能會想,這些行為出現時,主管當然不會放任,但更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我們不以為然的小事情。

例如訕笑、翻白眼也可能令人生畏,試想你剛進到公司不久,但主管在會議上公開對你的報告翻白眼,應該很難不受到影響吧?或者是以「玩笑」包裝對他人的貶低。

這些行為很有可能是歧視,《HBR Guide to Better Mental Health at Work》寫到,當有人說了或做了什麼,讓我們因為自己的某些身分特質而感到被冒犯,但對方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類行為叫作微歧視(Microaggressions)。

比如有同事因為你是一位母親,晚上的聚會直接略過你,或是講出「你看起來不像是憂鬱啊,我有時候也會覺得難過。」當這些行為在職涯中持續出現時,會導致憂鬱症比例上升、長期壓力與創傷、頭痛、高血壓,以及睡眠困難等身體問題。

作為主管,看見員工相處時出現微歧視,如果想提出指正,你需要考量當下的環境,並仔細思考如何營造一個安全的對話空間。行動前,想一想這場對話是否適合當下進行,還是需要私下談。

沒有人喜歡被當場指責,如果你擔心氣氛會變得緊繃,可以在沒有其他人在場的時候開啟對話,例如「我知道你不是故意那樣說的,但這麼做可能讓對方不舒服,我們可不可以避免這樣的用詞⋯⋯」。也可以導入相關的培訓,讓員工理解什麼是微歧視,也要正視相關事件。

學會覺察並回應職場有害行為,並不能一蹴可幾,但主管們可以透過持續努力,消除有害行為,讓每個人在與他人互動都能具備尊重與禮貌,長遠下來也能提升職場心理安全感與幸福感。

(來源:經理人)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原文:原來這些話很過分!玩笑開過頭,小心變成「有毒職場」的禍源

延伸閱讀:
過度控制也是一種霸凌!主管如果出現這6種行為就「踩線」了
同事給我的是合理指教,還是刻意刁難?符合4要件,便構成職場霸凌!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