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因為轉換到新公司,面對新職位的工作挑戰,同時要學習新的作業模式、熟悉不同的人事物,整體負擔非常重,所以決定先暫停發文和其他活動,全心面對工作挑戰。

前幾天跟新同事聊天時,提到為何很多工作20年的資深老手,還是會犯一些新人的錯誤,所以我分享了自己的管理心法。

在職場工作時,不論新人或老手,都會遇到一個共同挑戰:一開始不熟悉時,工作兢兢業業;熟悉到幾乎可以閉著眼走時,反而最容易忽略那些微小的危險。

日常每一個動作都是事件

這裡的「事件」,並不是指特殊事件,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動作流程,從起床刷牙、走路上班,到工作上的檢查、生產操作或打訂單。

這些看似重複作業的行為,因相似度高,一開始可能會不適應,但熟悉後能預判接下來的動作,速度與操作變得更快更輕鬆。

環境變化是挑戰的第一步

雖然事件流程固定,但環境總是會變。牙膏可能用完,走路時可能遇到地上積水、油漬,甚至有散落物。當環境改變,便無法再依靠原有思路處理,問題往往出現在這裡。

注意力是發現問題的關鍵

工作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注意力。你是否曾騎車回家時腦袋放空,連自己怎麼回家的都不記得?在環境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可能沒問題,但如果前車急停,就來不及反應。

就像走熟路時,如果眼睛一直盯著手機,地上的大水坑也看不見。工作同理,只要警訊消失,就可能踩到陷阱出錯。

管理出錯的3大因素:事件、環境、注意力

事件:簡化流程、降低失誤空間

一個事件的流程越清楚明確,變動就越少。這不僅讓同仁思考負擔減輕,速度與效率提升,也適用於個人生活管理。流程能否更簡單?能否改為自動化?能否減少人為操作風險?這些都能大幅降低錯誤可能性。

環境:預防異常、降低變化衝擊

環境挑戰往往不是每天都發生,但一旦出現,若沒準備,很容易造成團隊或個人手忙腳亂。管理可降低環境異常發生頻率、建立異常處理流程,讓團隊遇到變化時不會完全失措。

注意力:維持警覺、確保反應速度

有些主管說團隊「螺絲鬆了」,意思是即使有再多規定,注意力不到位仍然出錯。

管理最難不是用規定壓人,而是透過文化養成習慣:看到異常會停下檢查、遇到疑慮會詢問、聽到警訊就立即反應,才能真正避免風險與錯誤。

老手出錯機率低,但輕忽注意的老手同樣會犯錯。當事件設計越穩定,環境變化影響就越小;注意力維持高度,即使環境變化,也能及時調整,不至於失控。

就像每天走熟路,你知道哪裡是彎道、哪裡會積水,但下雨天仍會提前準備傘、在濕滑處放慢腳步,而不是冒著雨趕路。

管理本質不是用滿滿的規定管人,而是創造「無論新手老手,走在路上不會被絆倒」的狀態。事件、環境、注意力3層保護網缺一不可,而主管的責任是把這個原則轉化為實際執行方針,讓團隊順利完成每日作業。

*本文獲「吳振興」授權轉載,原文:【不管這三件事,走了20年的路也還是會跌倒】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