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情讓你有活力,什麼事情讓你失去動力?」這個問題,比履歷更準確預測新人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

這是連續創業家、Profit Labs執行長Kevin Hochman累積多年來的發現。他在面試超過500人後發現,這個問題預測員工表現的準確率高達9成,遠勝任何昂貴的招募工具。

這背後秘密在於「能量適配」——因為即使天才,做著讓自己死氣沉沉的工作也會萎靡;反之,工作內容符合個人能量來源時,就算蜜月期過了還是拚命三郎。

這個問法,也比問「你的缺點是什麼」或「你不擅長什麼」更有效,改問能量來源,暗示面試官站在求職者這邊,想保護他們不要做會討厭的工作,瞬間卸下心防。

《哈佛商業評論》也指出,當求職者在面試中表達「內在動機」時,會給面試官留下更深刻印象,獲得工作機會的可能性也更高。大多數人都低估了表達「為什麼熱愛這份工作」的威力。

真實案例對比

曾有一位應徵客戶經理的人老實說:「我很樂意幫客戶解決問題,但真的受不了他們一直改來改去、反覆討論。」

問題是,處理客戶異議本來就是這工作的日常。Hochman心想這人肯定會被煩死,直接謝謝他的坦白,並解釋為什麼不合適。

而另一個應徵客戶成功專員的女生說:「我超愛深入了解客戶在想什麼、他們真正要的是什麼,這讓我很有成就感。最討厭的就是坐在辦公室做一堆行政雜事,根本碰不到客戶。」

半年後,這女生的部門績效王。Hochman說,根據他的經驗,十次裡有九次,面試時聽到的「能量反應」,跟幾個月後主管給的評價完全吻合。

實戰應用指南

面試官怎麼做?

  • 及早提問:不要等到面試結束才問。當對話還很新鮮時,你會得到更清晰、更輕鬆的答案。
  • 聆聽言外之意:注意語調、停頓和節奏。猶豫可能與熱情一樣具有啟發性。
  • 確保你能實現承諾:如果他們說在高能量、協作的環境中表現最好,確保你真的能提供那樣的環境。否則,你是在讓他們注定失敗。
  • 不要「推銷」他們接受不匹配的工作:說服優秀候選人無論如何都要接受這份工作很誘人,但這幾乎總是導致短期任職和重新招募的成本。

求職者思考3件事

  • 事先反思:思考你目前和過去的職位。哪些任務讓你在一天結束時感到精力充沛?哪些讓你感到精疲力盡?
  • 用它來評估適合度:如果職位的日常職責與你說的能給你能量的事物不符,這可能是個信號,表示這不是合適的機會。
  • 要誠實:隱瞞真相只會讓你陷入感覺像苦差事的職位。你越坦誠,就越有可能找到能讓你蓬勃發展的職位,避免會榨乾你的工作。

資料來源:CNBCHBR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