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擴張或轉型過程中,能否選對高階主管,往往是決定勝敗的關鍵。然而,許多老闆在面試高階主管時,卻始終掉入一個老問題:過去的成功經驗無法預測未來。
作為一位長期協助企業主進行高階選才與接班布局的顧問,我每年面談超過百位的高階主管候選人。經驗告訴我,真正具備戰略落地能力的主管,其實不到20%。換句話說,8成的候選人,談吐得體卻無法扛事。
履歷不等於戰力
許多企業主在面試時習慣從過去出發:「你曾帶過幾人團隊?」「業績做過多少?」這些問題本身沒錯,但它們只能得知「曾經做過什麼」,卻無法驗證「未來能不能做得更好」。
真正有用的面試設計,應該聚焦在主管候選人「怎麼思考、怎麼配置資源、怎麼解決問題、怎麼帶團隊穿越不確定」。而這些肯定不會只靠一張履歷或一段精美描述就能看出來。
選才要選會成事的人
高階主管的關鍵能力,是整合他人。他必須懂得看懂大局,拆解目標、掌控進度、配置人才與資源,並最終創造結果。更重要的是,當環境出現變數、上層與前線觀點分歧時,他是否具備轉向與維持士氣的能力?
我見過太多「戰功彪炳」的高階主管,在入職3個月後,團隊士氣全崩、營運效率下滑,原因不是他能力不足,而在他只想透過同樣的方式複製過去的成功,從未真正鍛鍊過「面對未知的市場和陌生團隊」的領導力。
用人,要能識人、育人
優秀的高階主管,絕對不是「自己會衝」而已,而是懂得「建立可戰之軍」。他是否擅長培養接班人才?是否知道如何用實戰專案鍛鍊團隊?是否能在有限資源下調動潛力、激發夥伴?這些,遠比個人戰功來得關鍵。
當一位業務主管說不出「自己培養過誰、帶起過什麼樣的團隊」,那麼即使過往的業績再漂亮,也極可能只是自己拿下大訂單,靠一己之力扛下所有、無法複製成果的個人英雄主義。
面對高壓才看得出真本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舒適圈。但真正的管理者,要不斷突破舒適圈,面對變局與壓力。一個高階主管的戰略上限,往往藏在他曾經處理過最困難的情境裡,像是:市場逆風時怎麼決策?團隊內耗時怎麼調整?與老闆意見不一致時,他選擇對抗還是妥協?這些場景,是驗證他能否在不穩定中「穩定組織」的觀察點。
如果一個人無法清楚描述他如何應對重大挑戰、調動資源、做出決策,那麼他很可能是從未真正扛過風險,只是「順風局的勝利者」。
溝通力:要看懂老闆想什麼
高階主管絕對不是「只對下」,必須是上下溝通的橋梁。很多高階主管之所以在新公司失敗,其實並不是因為自身能力不夠,而是因為「不懂老闆在想什麼」。
一位成熟的高階主管,懂得在意見不一致時,何時正面衝撞、何時委婉妥協。待理解老闆真正的戰略意圖,調整方式、轉譯語言,找到推進的共識。能與老闆步調一致非常重要,如此才能得到老闆的信任,帶組織向前;否則,就算技術再專業,也只是孤島。
時間管理是領導力的縮影
許多人將時間管理視為個人修養,然而對高階主管而言,它更是組織效率的縮影。時間的使用順序,透露出他判斷事情輕重緩急的能力;能否聚焦於最有槓桿效益的任務,則反映了他的決策品質。
根據我的觀察從高階主管的時間安排,可以發現他能否從「救火隊」轉型成「導航者」。
成敗軌跡,是識人的最後一哩路
我喜歡問候選人:「你職涯中最風光的時刻是什麼?最挫敗的時刻又是什麼?」這當然不是要聽八卦,而是想看他怎麼看待自己的高低起伏。
從這段描述中,你可以看出他成就來自什麼?是策略設計、關係經營、還是運氣?也能看見他遇挫後的態度,是推卸責任,還是深入反思?
高階主管的韌性與成熟度,不在於他贏過幾場仗,而在於他輸得時候能否保持清醒。跌倒後如何再戰,才是能持續成功的人才。
選才是系統性思考架構
許多老闆告訴我:「我們真的找不到好主管。」但事實是,找人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對找人的人,切記:用什麼人去找人,就決定了你會找到什麼樣的人。
我從來不相信靠氛圍、直覺、履歷就能判斷一個高階主管。真正有效的高階主管選才,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與時間,面談是需要持續練習的,經過設計的對談問題與觀察指標,從他的語言背後,聽出思維方式、管理習慣、領導風格。
*本文獲「影響力教育基金會」授權轉載,原文:為什麼我們總是招錯高管?從八成淘汰率看見真正的選才盲點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