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在黑暗房間找一隻黑貓》一書中,有一章〈囚犯的困境〉,深深吸引了我的興趣。文章的一開頭是這麼說的,「法官的裁決,取決於他早餐吃了什麼。」這句聽似戲謔的玩笑話,背後已有嚴謹的科學驗證。
研究發現,案件審議的時間點,與囚犯獲得假釋的機會之間存在高度關聯性。那些一早就被提交給假釋委員的案件,囚犯取得假釋的機率高達三分之二。接近午餐時間,機率會逐步降低為零,直到午餐後才會恢復,然後再隨著時間的流逝再次減少。
這說明了,一系列的決定,需要充足的心理資源支持,心理資源會隨著使用逐漸耗盡。
囚犯困境也同樣適用於職場上常見的「決策疲勞」。依照過去的經驗,安排在午餐或晚餐之前的會議,往往曠日持久,卻難有結論。因為疲憊的大腦,會開始尋找捷徑,以減輕精力消耗的速度,此時,率先被捨棄的就是多方權衡的能力,讓我們傾向放棄評估、或維持現狀。
到任新職的第一個月,「決策疲勞」便成為我率先要克服的課題。工作原本就已堆積如山,再加上繁雜的舊業務需要整頓。友人形容我的現況可比改建中的機場,一邊搶時翻新,一邊得照常起降。
我覺得比喻十分貼切,不免望著一片密密麻麻的行事曆興嘆。我不怕開會、事情多,但真實感覺到「決策疲勞」對於心理和意志力的影響,每次結束滿檔會議的夜晚,都在擔憂自己會不會躁進、思慮過度,結果造成傷亡慘重的失事現場。
在現階段,想要調整會議的數量,無異於天方夜譚。我得仰賴細緻周全的溝通模式,以取得團隊內外的信任資本。那麼,不如換個方式,先辨識自己的決策高產能區間,同時避開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消耗心理資源的其他決策選項,避免自己陷入「決策疲勞」,確保團隊能夠獲得一定品質的決策判斷。
於是,我開始這麼做:
1.填飽肚子
為了身材,我一直很節制食量,尤其工作壓力一大,吃飯往往變成我最容易遺忘的事。但頭腦習以為常的飢餓,卻會影響情緒的穩定度,以及觀點的中立性。雖然我還不習慣吃個不停,不過,重大會議之前,我必定先餵飽自己。
2.把握決策黃金期
我個人的決策黃金期,集中在早上8點到10點,以及下午2點到4點,此時的頭腦異常清晰,靈感也特別活躍。
前一晚難以決定的事,我會起早回覆團隊方向;在這段時間的會議,我會請同仁降低「呈報」比例,單刀直入討論懸置許久的深層議題。如此我便能提供另類反思,重新梳理結構、起蹊徑突圍。
3.把不擅長的事情,放心交給擅長的人來處理
我的秘書對於細節的打點與掌握,比我更出神入化,上班第二天就抓到我喜歡的咖啡溫度,從此,無論何時,我都能喝到溫度適中的咖啡。這讓在外商習慣自己照顧自己的我,既驚喜卻又有一點不適應,我覺得45歲的大人,好像不需要被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
友人一語點醒我,「那是她很重要的工作。妳不要把照顧當成特權,而是換個角度去想,這是幫助妳成為更精實、更健全的領導者的資源。」
是啊,我要善用這樣的資源,讓祕書做擅長的事情。所以,我放心讓她打理我的日常餐食、電腦設備與辦公環境,隨時提醒我部門間的世故人情。如此我就能把煩惱瑣碎、繁複事務的時間,投入到需要做精準決策的事物上。
4.學會說「知道了,我想一下」
不必在第一時間給出答案或指令。這一點,是我從其中一個團隊主管中學到的,他年紀輕輕、處世卻十分成熟。每當我和他討論到困難的主題,交付需要大刀闊斧的任務,他從不說好或遵命,而是表達收到,他會想一下再來覆命。事後,他總交付超乎預期的計畫或成果。
這再次提醒我,一個優秀領導者的判斷力,不是當下就非得展現出來。而團隊期待的,也可能不是快問快答,而是如何從源頭解決疑惑,選擇正確的事情來投入,或是把錯得離譜的事情,嘗試換個方式來做。
因此,我不會拒絕傍晚6點以後的會議,但只要過了我的黃金決策時間,我就不輕易允諾或做決定。頂多表達我的看法,並提醒團隊「我們都再想一下」,起碼留一個晚上的時間沉澱,明日再戰。
靠著這些新習慣,我度過了到職的第一個月。經歷許多事,累積的感受已遠遠超乎文字所能形容的,能夠確定的是那些曾禁錮我良久的困境和心魔,透過上述的日常練習,開始打開一層層的牢籠與枷鎖。
和大家分享,願我們在職場中,亦能保守心中的自由,從而打造決策的悠遊。
*本文獲「職場裡的人類圖」轉載,原文:《職場上的囚犯困境》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