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亞斯華斯·達摩德仁(Aswath Damodaran),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在MBA開設公司金融與股權價值評估課程,有「華爾街估值教父」的美譽。
儘管外界對「卓越執行長」存在許多神話與迷思,但其實並沒有一體適用的執行長典範。
最適合一間公司的執行長,應該反映該公司所處的獨特位置,以及它在從企業初生到衰老的整個生命週期光譜中所處的階段。
管理者要做什麼?
管理者在企業裡究竟負責哪些工作?考量到創立、發展與經營一家企業所涉及的任務繁多,這份清單再冗長應該也不令人意外。不過,我會將這些管理職責概括歸類為幾個主要類別:
1.說故事的人
每一家企業都是圍繞著一個故事建立起來的,而這個故事不僅驅動企業的估值,有時甚至影響其市場定價。
這個故事固然根植於公司的產品與所瞄準的市場,但構思並講述這個故事給投資人、員工與消費者聽,則是高階管理者的職責。
顯而易見,這項工作在企業生命週期中的重要性會隨階段而變化——在生命週期的起點與終點,這項任務尤其關鍵。
2.企業管理者
管理企業當然是高階管理者的本分,但這項職責橫跨不同階段,涵蓋的範圍十分廣泛——從為年輕企業建立商業模式、為高成長企業尋求擴張的方法、為成熟企業捍衛其既有模式,到企業進入衰退階段時,設法縮減規模、調整模式。
3.眾人的領袖
組織由人組成,這些人包括供應商、員工和顧客,而帶領這些人,正是高階管理者的責任。不過,隨著企業走過不同生命週期階段,領導的內涵也會隨之轉變。
企業初創階段,仍在摸索商業模式並面臨失敗風險時,領導者應以願景與方向激勵人心;當企業成長並邁向成熟階段,則應建立一套能留住員工的企業文化,對抗競爭對手的挖角;當企業進入衰退、不得不裁員與縮編時,領導者應盡可能以人性化的方式進行,力求讓企業「軟著陸」(Soft Landing),不致重創整體士氣。
4.企業的大眾形象
無論好壞,執行長都是公司面對投資人、監管單位,和其他外部利害關係人時的大眾形象,而這個角色會隨著企業在生命週期中的階段而有明顯變化。
面對投資人時,高階管理者需為年輕企業構築願景/故事;對成熟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而言,管理階層與機構投資人的互動則著重於管理預期、詮釋經營成果。
至於面對監管單位與政治人物,高階管理者有時需要採取防禦立場,有時則需主動出擊,針對競爭對手發動攻勢。
5.擬定接班計畫的人
高階管理者的最後一項職責經常被忽略,卻可能是延長企業生命週期的關鍵——為接班做好準備,讓新的管理團隊在交棒時刻來臨時,早已蓄勢待發。
顯而易見,隨著高階主管年齡漸長,建立接班計畫的重要性也隨之提高;而對正處於生命週期轉折點、即將邁入下一階段的企業而言,這項責任更是至關重要。
總之,雖然高階主管所扮演的角色和需履行的職責繁多,但隨著企業在生命週期中推進,應該著重的角色與職能也會隨之變化。
管理者有多重要?
商學院百年來的正規教育,一直建立在這樣的前提之上:管理者至關重要,企業能否成功,往往取決於是否擁有優秀的高階管理者。
雖然我並不否認這項基本假設,但管理得當所帶來的效果,在不同公司之間可能有強弱差異,而這取決於4項關鍵因素:
1.宏觀vs微觀
如果企業的營運表現主要受到宏觀經濟因素(例如利率或大宗商品價格)變動所驅動,那麼由誰來經營這家公司,影響其實不會太大。
相反的,如果企業的成敗取決於內部的特定決策,例如該生產哪些產品、如何為產品定價、應該在哪些市場銷售,那麼管理階層的影響就會大得多。
因此,相較於大宗商品公司,管理階層對消費品公司的影響力更為關鍵,因為後者的成功高度仰賴管理決策。
2.企業生命週期
雖然有以偏概全之虞,但管理階層的重要性,在新創公司與非常年輕的企業上更為顯著,因為這些公司不僅要實現願景,還得從零開始打造事業。
相較之下,成熟企業往往已具備強大的競爭優勢與穩健的財務體質,管理工作有時近似於「自動駕駛」。
然而當企業步入衰退期,管理又會變得至關重要,因為如果管理階層對衰退抱持否認態度,或是在絕境中做出孤注一擲的決策,都可能讓股東付出極高代價。
3.競爭優勢
企業所擁有的競爭優勢,其本質也會影響管理階層的重要性。在擁有歷史悠久、根基穩固競爭優勢的企業中,管理者多半扮演的是守成的角色;而在那些必須不斷重新塑造競爭優勢的企業裡,管理的角色則更加關鍵。
雖然我並非低估可口可樂或沙烏地阿美(Aramco,是「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的簡稱,名字源自早年有美國石油公司的入股)管理階層所面對的挑戰,但相較之下,像好市多(Costco)這類身處高度競爭、面臨產業顛覆風險的企業,或是輝達(Nvidia)這類必須持續探索與維持技術優勢的半導體公司,其管理挑戰更為艱鉅。
4.轉變時刻
當企業處於關鍵的轉變階段時,管理階層的重要性會更加突顯——例如,新創公司首次尋求創投資金、企業即將公開發行股票之前,或成熟/衰退企業即將重組之際——在這些時刻,管理階層的決策往往對成敗具有關鍵影響,而投資人對公司的反應,也常受到他們對管理階層信任程度的左右。
5.上行潛力與下行風險
評估企業管理階層的重要性,還有一個最後的標準——他們所處的產業類型,其成功關鍵是掌握上行潛力,還是防範下行風險。
前者偏重於把握機會,後者則著重於風險控管。對年輕企業而言,前者通常占主導地位;但隨著企業邁向成熟,後者的重要性則會逐步上升。
管理始終重要,但其重要程度因企業而異,而企業所處的生命週期階段正是關鍵影響因素之一。
卓越執行長的神話
世上究竟是否存在一套造就卓越執行長的特質?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參考了2個對「卓越執行長」這個概念高度關注、並投注大量時間推動此觀念的機構:一個來自學術界,另一個來自實務界。
第一個機構是哈佛商學院,在那裡,每一位進入MBA課程的學生都被視為準執行長,即使現實是,真正的執行長職位遠不足以容納他們的集體雄心。
多年來,《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了多篇文章,探討最成功執行長所具備的特質,其中一篇發表於 2017 年的文章指出,他們普遍具備以下4項特質:
- 迅速且堅定的做出決策。
- 能與員工及外部世界建立具影響力的互動。
- 積極主動的因應情勢變化。
- 穩健的交付成果。
第二個機構,是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由於有許多麥肯錫顧問後來成為客戶公司的執行長,因此有人形容它是「執行長製造廠」。在一篇文章中,麥肯錫列出了最成功執行長的心態與實踐做法:
麥肯錫整理之執行長的心態與實踐做法 | |
公司策略 |
聚焦於招聘勞動願景:重新定義成功。 策略:及早大膽出手。 資源分配:保持積極主動。 |
董事會互動 |
協助董事為企業創造價值。 效能:制定前瞻性的議程。 關係:跳脫會議本位思維。 能力:追求平衡與發展。 |
組織協調 |
管理績效與健康。 人才:人才與價值對位。 文化:超越單純參與。 組織設計:在穩定中追求速度。 |
外部利害關係人 |
聚焦長期發展。 社會使命:從全局角度思考。 互動:排序優先,並塑造關係。 關鍵時刻:培養韌性。 |
團隊&流程 |
重視動態多於機械流程。 團隊合作:展現決心。 決策:避免偏誤。 流程:確保一致性。 |
個人工作準則 |
只做你才能做的事。 辦公方式:管理時間與精力。 領導風格:選擇真誠。 現身:防範自負。 |
由於這些組織在形塑大眾觀感方面具有強大影響力,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多數人會深信世上確實存在一套可套用於各家公司、描述卓越執行長的模板,而董事會在尋找新任執行長時,理應依循這個模板。
成功執行長的相關書籍和電影,也進一步助長了這種觀點。想想華倫·巴菲特、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和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3人風格迥異,卻在商業文獻與流行文化中都被神化為卓越執行長。
*本文摘自三采出版《企業估值投資》
《企業估值投資:華爾街頂尖智庫的估值心法,看透企業體質好壞,正確買進》
作者:亞斯華斯.達摩德仁(Aswath Damodaran)
譯者:周詩婷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25/08/29
作者簡介
亞斯華斯.達摩德仁(Aswath Damodaran)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在MBA開設公司金融與股權價值評估等課程。擅長價值評估、投資組合管理,以及應用公司金融學,並有「華爾街估值教父」的美譽,經常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另著有《長期贏家的投資哲學》、《為故事估值》、《打破選股迷思的獲利心法》等投資、估值領域著作。
達摩德仁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MBA和PhD學位。1984年到1986年之間,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客座講師,1985年獲頒Earl Cheit傑出教學獎。1986年後長期任教於紐約大學,在1988年、1991年、1992年、1999年、2001年與2007年取得史登商學院傑出教學獎。1990年,他成為全美傑出教學獎的最年輕得主。1994年,被《商業周刊》評選為全美最傑出的12位商學院教授之一,並於2012年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商學院教師之一。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