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非營利組織的總監,艾莎的一大職責是募款。她和她的小團隊在那年舉行了3次大型勸募活動,他們完成一項活動後,便著手規劃下一次活動——也就是在艾莎對每個人進行事後檢討之後。
她堅信透過回饋才能成長,也不浪費時間在她所謂的「委婉」,總是劈頭就指出員工在什麼地方做錯了、他們該如何更適當的處理某個情況,以及她認為下次活動哪裡可以與應該做得更好。
她會將部屬一個個輪流叫進她的辦公室,對每個人劈里啪啦說出一連串指正的回饋,接著用自認施展了聰明管理技巧的心情展開一天——不僅在每個人甚至還沒喝完當天第一杯咖啡之前,便完成她待辦事項清單上的3項談話,還可以提升員工的生產力。
但事與願違,他們覺得不受尊重、被貶抑、被羞辱,最重要的是心中充滿怨氣。畢竟,他們才剛完成一項重大任務,預算也控制得宜,捐款人都讚不絕口。但艾莎做了什麼?她甚至連一句「謝謝」或「做得好」都沒說,而是直接切入「以下是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艾莎一再跌入只專注於指正性回饋的陷阱。給予員工指正性回饋固然是重要且必要的;但與此同時,你不能「只」提出這種回饋。這種不平衡對他們的心理與生產力的打擊,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讚美和批評的魔法比例
心理學家暨伴侶關係專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深入研究了伴侶關係成功的因素。他指出,若要讓你的伴侶認為你提出了均衡的正面性與指正性回饋,你每講一項負面評語,便需要提出5項正面評語,高特曼稱之為「魔法比例」(magic ratio)。
身為人類,我們天生就會注意危險與負面情況,卻難以真正接受正面情況,除非它像本週排行榜冠軍歌曲一樣被重複播放。
我可以向你保證,除了「不受賞識」的人類情感層面的影響,你忽略給予正面回饋,還會對工作造成實際影響,這會反映在生產力的損失上——更別提你的團隊對於你作為主管的效能的評價。
在一項針對7000多名主管的調查中,領導力培訓顧問公司詹勒霍克曼(Zenger Folkman)發現,37%的主管會迴避提供正面回饋。
我與客戶的對話亦佐證了這點,當我提及「魔法比例」,他們會尷尬的笑一笑,或者挑起眉毛,辯稱他們不想讓員工只滿足於目前的成就,或者他們覺得自己沒時間「悉心呵護」員工。
但當我告訴他們,研究證實,得到正面回饋的人,其生產力提高了12.5%,獲利上升8.9%,離職率則降低14.9%,這些笑聲與質疑就會逐漸消失。詹勒霍克曼公司發現,高達69%的員工表示,當他們的努力獲得認同,會讓他們更加賣力工作。
神經科學已證明,得到讚美會觸發大腦中令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多巴胺」,誰不想要更多、更多的良好感覺呢?我們的注意力自然會轉移至博得讚美,而不是取得成果。
專業祕訣:重新安排回饋比例的3個方法
- 遵照5:1的比例。每給出1項指正性回饋,就要給予5項正面回饋。當我們長時間持續提供大量精心措辭的正面回饋,員工就更容易接受批評。他們得到指正性回饋後,會明白你的用意是進一步引出他們的智慧,而不是用羞辱的方式讓他們學到教訓。
- 專注於正面回饋,而非讚美。讚美是為行動鼓掌,而正面回饋亦認同他們行動的重要效果。
- 養成習慣。每個星期五,空出5分鐘來檢討這一週。誰值得一份正面回饋,而你尚未告訴他們?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當上主管,難道只能被討厭?》
《當上主管,難道只能被討厭?:執行長教練教你兼顧績效與人氣的帶人技術》
作者:莎賓娜·納瓦茲(Sabina Nawaz)
譯者:蕭美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5/07/22
作者簡介
莎賓娜·納瓦茲(Sabina Nawaz)
前微軟人力資源資深總監,直接向比爾.蓋茲和史蒂芬.鮑默提供建議。現為頂尖的高階主管教練,專門為執行長、最高層主管與團隊提供顧問服務,擁有25年經驗,在超過30個國家工作,客戶包括《財星》500大企業、政府機關、非營利組織,以及全球各地的學術機構。
她在微軟任職長達14年,最初從事軟體開發,後來轉而領導微軟的高階主管發展與接班計畫,期間推動多項全球性計畫,為公司內11,000位主管設計了從頭到尾的完整培訓課程,致力於發掘與培養當前及未來的領導者。
身為備受歡迎的演講家與教練,她每年發表數十場專題演講、研討會,包括TEDx。她的文章刊登於《哈佛商業評論》、《華爾街日報》、《富比士》、《Inc.》、《快公司》。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