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股+ETF加速資產增長(100萬~500萬元)

當累積到一桶金,相信對自己的投資也會越來越有信心。

除了維持原本的指數ETF投資,在現金流穩定無虞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開啟適度的財務槓桿,加速資產的累積。

此外,在經過幾年的投資理財學習,對財經名詞與數據也逐漸理解的情形下,不妨可以開始嘗試挑選優質的公司進行評估,等待適當的時機買入並長期持有。

台灣是科技島國,大家最愛投資的也是半導體產業。其中當然以台積電(2330)、聯發科(2454)、鴻海(2317)等權值股最受矚目。但在其他產業中,仍有許多優質的公司,持有一段區間的報酬率也相當亮眼,例如無塵室建造商漢唐(2404)、專攻強固型軍用電腦的神基(3005)、廚房衛浴市占龍頭的櫻花(9911)等民生必需類股,也都有相當水準的表現。

(來源:Money錢(金尉出版))

在工作了一段時間,薪資待遇也會有所提升,股息收入也會逐漸增加。這個時期若妥善使用適度的財務槓桿,每個月投入2萬元應該可以做到。我們延續階段一的最終金額約110萬元,以10%的年化報酬率持續滾存,試算看看經過多久可以存到500萬元。

(來源:Money錢(金尉出版))

在適度槓桿加速的情況下,大約8年就可以達成資產500萬元的目標。這個階段需要培養的認知有:

  1. 學習如何選擇優質的公司並且在合理價格買入。
  2. 學習財務槓桿的知識,使用適度槓桿來進行加速。
  3. 確保每個月現金流的穩定度足以支應槓桿。

股息Cover支出進入現金流人生(500萬~1000萬元)

經過了前面大約12~13年左右的持續投入,時間複利帶給我們500萬元資產的階段後,此時也可能已經有自己的家庭,或許也開始有房貸的開銷、孩子教養的花費,因此需要更重視每個月的現金流收入。

此時的存股策略,必須逐漸轉向攻守兼具的方向。考量到資產配置的「降低波動風險」以及「穩定現金收入」的兩大優勢,將部分資金開始轉向低波動股票,增加每個月的金流讓自己的投資部位可以持續進行。

由於此時房貸以及孩子的教養費用,每月可能高達3~5萬元甚至更高,對月薪5~6萬元的普通上班族來說肯定倍感壓力,更遑論遭遇股災時還有多餘的現金流可以投入,因此以息養股的策略也頗受歡迎。

我們可以設定這個10年期的年股息收入以50萬元為目標,讓股息來Cover房貸以及家庭開支的部分。500萬元的股票資產以平均殖利率4%來算,每年的息收大約為20萬元。

假設我們以500萬元資金起步,每個月一樣能投入2萬元的資金,以40%指數化投資搭配60%高股息個股投入股市中。但由於需要現金流股息支應部分開支,我們將每年領取股息的50%提取出來花用,剩餘股息持續投入。我們以下列數值與參數設定來做試算:

  • 初始本金:500萬元。
  • 每月投入:2萬元。
  • 資產配置(功能分艙):40%市值型(指數增長艙),年化總報酬約9%,為了提領模擬,假設其股息率約2%,其餘7%來自價格增長;60%配息型(現金流艙),年化總報酬約7%,其中股息率5%、價格增長約2%。
  • 投資期間:10年(120個月)。

加權後的整體參數(便於模擬):

  • 加權總報酬≈7.8%(=0.4×9%+0.6×7%)
  • 加權股息率≈3.8%(=0.4×2%+0.6×5%)
  • 加權價格增長≈4%(=0.4×7%+0.6×2%)

以下根據3種情形試算如下:

情形1:每年股息100%再投入

股息全數再投入,等於總報酬率7.8%直接複利。

總投入本金為500萬元+240萬元=740萬元;10年後資產約1440.7萬元;總提領金額0元;總財富為1440.7萬元。

(來源:Money錢(金尉出版))

情形2:每年提領股息50%、50%再投入

每年股息提領50%,剩餘50%參與複利。

報酬率=7.8%-(3.8%×50%)=7.8%-1.9%=5.9%。

總投入金額為740萬元;年末資產為1036.5萬元;總提領金額149.7萬元;總財富為1036.5+143.4=1179.9萬元。

(來源:Money錢(金尉出版))

情形3:每年提領股息100%

每年股息全數提領,報酬率=4%。

總投入金額為740萬元;年末資產為748.1萬元;總提領金額240.8萬元;總財富為748.1+240.8=988.9萬元。

(來源:Money錢(金尉出版))

我們整理3種情形比較如下:

(來源:Money錢(金尉出版))

全數投入的總資產當然最好,無庸置疑。指數派投資人認為,若全部投入報酬率最高的0050更好,10年累計下來的總資產更多達1560萬元,完勝我們這種存股領息的策略。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許多年輕朋友可能不知道,就連標普500都有失落的10年(2000~2009年),這段期間加上通膨調整後的年化報酬率是慘澹的‒6.5%。普通人若沒有股息的支應,不要說10年了,光是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的全球關稅大戰,導致全球股市無差別陷入熊市,許多剛入股市投資市值型ETF的年輕朋友就紛紛陷入恐慌,「是否先停損賣掉?」

這種問題不斷出現在社群網路上甚至是身邊,光是2個月恐怕就撐不下去而舉白旗投降。很多指數化投資網紅看不起存股領息,我也可以理解。存股領息策略的資產累積雖然比全押指數ETF來得緩慢,但有2大好處:

  1. 每年有多餘的現金流可以支配。
  2. 期間若有遭遇數次股災崩跌,在有股息現金流支應生活開支外,也有機會有多餘的資金可以逢低買入。

這個階段最大的學習,我認為是「股災時有現金流可以投入」的那份踏實感練習。我並非否定指數投資,而是前2年的指數投資報酬太過亮眼,恐怕會讓年輕朋友帶著錯誤期待投入。因此要用讓自己以最舒服的方式投資,才有辦法走過10年、20年的週期循環。

領息不只是要安心感,更是股災來臨時可以逢低加碼的底氣。指數化投資理論上確實可以將報酬最大化,但實務上每個人的經濟條件、家庭背景與心理抗壓性不同很難類比,也因此存股領息依舊受到歡迎,也讓許多前輩達到財務自由的境地。

按照正常年紀推算,存滿這10年期後大約為50歲左右。

但如果現金流充沛穩定無虞,也可以考慮適度的使用股票質押等財務槓桿,來加速每個月投入的資金,會在更早的年紀抵達千萬資產的目標。

當你的資產站上8位數之後,務必要開始思考防守的部位,加上其他投資商品作為防禦性資產。畢竟千萬對普通人來說不是個小數字,一個股災波動跌掉數百萬資產對富豪們來說可能無感,但對你我來說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因此,降低波動的組合也越來越重要。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Ryan爸爸的高效存股法

書籍簡介

《Ryan爸爸的高效存股法:ETF╳3大類股 打造月領10萬股息方程式》

作者: Ryan爸爸
出版社:金尉
出版日期:2025/10/23

作者簡介

Ryan爸爸

Ryan爸爸是一位數學教師,年約40初頭,平時喜愛研究投資以及閱讀,於2022年創立IG帳號「Ryan爸爸理財誌」,分享自己的投資存股經驗、心得和理財書籍,存股邁入第17年,於2025年股息達成130萬元階段。Ryan爸爸的存股策略不僅領取股息,也致力於總資產的增長,朝著股息與資產增長的雙贏計畫持續前進。

責任編輯:陳芊吟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