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8月午後,53歲的阿美帶著汗水和煩惱從捷運站一路走到約定好的會議室,天氣熱的她有些焦躁。
在涼爽的空調下,阿美逐漸平靜下來並和我開始閒話家常起來,並談起這次見面的緣由。突然間,阿美正色的對著我說:「Nell,我這次會來找你,其實是因為我真的不確定自己的退休金到底夠不夠。」
「老實說,我之前聽朋友報明牌也買了不少股票,有賺也有賠;我自己也買了一推被親友推銷的保險,但不確定是否真正有效。」
「而最近身邊幾個朋友,聽說她們為了多準備點退休金跑去投資,結果不是被詐騙、就是虧損⋯⋯,這些事讓我很焦慮,但又不知道可以跟誰討論。」
聽完阿美的擔憂,我並沒有直搗黃龍急著幫她計算缺口,反而看著她問:「阿美,你退休之後,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她愣了一下,過了會兒,帶點靦腆的說:「我想環遊世界⋯⋯,這樣是不是太不切實際了?」
我笑了笑,回阿美:「不,那正是我們該開始的地方。」
她的答案,才是一切的開始
接著我放起了輕音樂,並用問句引導阿美思考。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她逐漸意識到,自己似乎從沒認真想過:
- 自己最期待的退休生活樣貌是什麼?
- 會不會擔心自己活得比錢久?
- 偏好安穩還是豐富多變的退休生活?
- 是否在意傳承資產給下一代?
在她好好梳理模糊的思緒後,退休規劃才算真正有了起點。最後,我們一起排序阿美心中的退休重點:
- 理想生活:環遊世界一定要執行。
- 流動性:有家族病史,因此需要緊急預備金和適合的保單。
- 長壽風險:阿美覺得活到85歲就差不多了,一切聽天由命。
- 傳承:把自己照顧好,就是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再根據結果展開退休規劃:
- 清查她所有保單與投資,釐清現況並分出用途。
- 規劃資金分層用途:日常支出、旅遊基金、醫療準備金。
- 評估名下資產潛力,例如房產作為長壽備援。
- 設定實際可執行的補足退休金策略。
3個月後,也就是每季回訪的日子,阿美忍不住興奮的告訴我,她找到一份斜槓收入!過去她因為害怕面對數字不敢行動,如今反而因為看清楚而更有行動力。
她說:「這輩子沒想過自己竟然還能斜槓,我真的開始期待環遊世界那天了!!!」
退休前10年,是為未來生活布局的黃金期
退休,常被形容為人生的「下山路段」。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恢復能力下降,財務風險的承受力也減弱,使這個階段成為人生中最需要謹慎規劃的時期。
如果,你設定將在65歲退休,那麼55歲時既是財務布局的最後衝刺,也是重新定義未來生活樣貌的起點。
但其實面對退休,最困難的不只是「該準備多少錢」,而是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做出符合自己人生價值的選擇。
很多人焦慮的到處尋找投資建議或理財商品,但卻像阿美般未曾好好的問過自己。也因而找錯方法及工具,甚至遭受金融剝削和詐騙,讓攢了一輩子資金付諸東流。
「你真正想要的退休生活是什麼?什麼對你最重要?」
為了協助人們更有系統的釐清這些問題,美國退休規劃專家Wade Pfau博士在著作《Retirement Planning Guidebook》中提出了「4Ls框架」,並將退休財務規劃分為4個核心面向:
- 長壽(Longevity):確保退休金足夠支應一生,避免老後財務短缺。
- 生活方式(Lifestyle):你希望退休後過怎樣的生活?
- 流動性(Liquidity):遇到突發事件時,你手上是否有足夠的資金?
- 傳承(Legacy):你希望留下什麼?要留給誰?
這4個面向彼此並不衝突,但當我們財務資源有限時,就得有意識的進行排序。而在排序更清晰之後,接下來所有的資源配置、風險安排,才會有進退依據。簡而言之,退休規劃的關鍵,從來不是工具,而是排序。
從今天開始,也不嫌晚
這幾年來,我協助了不少50歲左右的退休個案,大多是因為報章媒體、金融機構,甚至是鄰里親友帶來的資訊壓力,擔心自己變成「下流老人」而來。
面談時,他們總會焦急著問:「聽說退休要2000到3000萬,照這樣看我好像不夠,這樣的話,該趕快買股票還是做其他投資嗎?」
但當我們開始使用4Ls目標框架來排序、量化實際數字,找出缺口並尋覓合適的投資工具後,他們最終都會鬆一口氣,恍然大悟:「以前,真的自己嚇自己。」
原來,那些焦慮和恐懼,往往來自於外界的訊息和自我想像。經過引導和討論後,他們不僅減輕了對未來的擔憂,也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有更深入認識,就不容易被看似誘人的詐騙陷阱迷惑。就算當下發現退休準備不足,也能及早調整,安心面對未來。
你還在擔心退休該如何規劃嗎?不妨和阿美一樣從4Ls的4個問題開始吧!這一次,從「你真正想要的未來」出發。
*本文獲「知更鳥財務醫師-簡浩芮Nell」授權轉載,原文:真的好想環遊世界,卻因為退休金焦慮到睡不著:53歲阿美的退休逆轉勝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