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有「數位黃金」之稱的比特幣,漲幅達到驚人的1000%,足足超越黃金近10倍。但今年,黃金卻搶盡比特幣鋒芒,自1月以來金價已經漲了45%,比特幣則僅上漲20%。為什麼會這樣?

比特幣為什麼無法取代黃金?

《富比世》市場觀察記者布蘭登·科奇科丁(Brandon Kochkodin)點出,比特幣和黃金確實有許多共通點:兩者都具有稀缺性、都不受央行印鈔機控制、都吸引那些對法定貨幣持懷疑態度的投資人。

許多一開始會推廣比特幣的投資人,就有不少是擁有傳統黃金投資背景的,例如極具代表性的崔斯梅耶(Trace Mayer),最初也是看見比特幣與黃金類似的稀缺性,而從黃金愛好者成為推廣比特幣的先驅。

但布蘭登強調,比特幣交易起來像特斯拉股票,黃金則像防火毯。這種差異性,也清楚反映在它們各自的價格走勢。

比特幣在2009年問世,最初交易價格幾美分錢起跳,但由於總量上限2100萬枚的稀缺性,之後一路狂飆突破10萬美元。這段瘋漲的旅程除了受到「科技想像熱潮」的炒作驅動,還因為它被不少人當成像黃金這樣能對抗通膨的「硬資產」(hard asset)。

相比之下,黃金的走勢則顯得保守許多:自2012年攀上至每盎司約1,800美元高點後,價格多年來幾乎原地踏步,一直到過去兩年,黃金才重新啟動漲勢,價格翻倍、重新吸引市場目光。

今年黃金優勢在哪?

布蘭登分析,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是主要原因之一,黃金作為經典的避險資產,這回在亂世中更展現它久經沙場的穩定性。

面對通膨壓力、美國聯邦政府赤字攀升和地緣政治,各國央行和退休基金紛紛湧入黃金市場——這座挺過多次戰火洗禮的避險天堂。

比特幣的表現也不算崩盤,問題在於它在交易市場上的行為更像科技股,而非傳統避險資產。當市場恐慌時,投資人往往拋售風險性資產,而比特幣就常被歸在這一類。

ETF供應商Direxion的另類投資主管艾德·埃吉林斯基(Ed Egilinsky)認為,黃金扮演的是資產組合多元化的角色,在某些時候提供避險功能。但比特幣更像是交易工具,而非能抵禦混亂的穩定商品。

自2017年以來,比特幣與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100指數的30天平均相關性達到0.32,但與黃金的相關性卻只有微弱的0.09。用白話來說:比特幣跟著矽谷的成長股一起漲,也會在風險偏好減弱時一起跌;黃金恰恰相反,在風雨飄搖時反而最閃耀。

比特幣 VS. 黃金:驚人的持有者對比

倫敦投資移民顧問公司Henley & Partners的2025年報告顯示,全球約有2.95億人持有比特幣。這個數字看似龐大,直到世界黃金協會2025年公開他們調查的另一組數據:81%的中國受訪者擁有金飾。

這意味著什麼?光是中國一個國家(人口14億)的黃金持有者,可能就比全球比特幣持有者總數還多。

黃金的高流動性和監管認可,使其成為機構面對麻煩時的首選。而比特幣在全球許多地方仍處於監管灰色地帶,往往起步較慢,但一旦啟動,波動幅度更為劇烈。

這正是為何各國央行面對全球不確定性和美元走弱,正大舉湧入黃金市場。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央行的黃金總持倉即將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首次超越美國公債部位。

市場正在醞釀「崩潰式繁榮」

資產管理公司Equity Management Associates創辦人勞倫斯(Lawrence Lepard)認為,一場「崩潰式繁榮」正在醞釀。這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術語,指的是當失控的印鈔導致人們爭相搶購實體資產的現象。勞倫斯在他的著作《大印鈔時代》(The Big Print)中深入探討了這個概念。

ETF供應商Direxion的高管艾德表示,他管理的黃金礦業ETF今年已暴漲超過300%,正好反映了市場在風險拉高的情況下,資金傾向逃離高波動性投資,回到更為穩健的避風港(如黃金、美元、公債或現金)。

勞倫斯選擇兩者兼顧。他管理的1.5億美元EMA GARP基金,將兩種資產都視為對抗「法幣體系」崩潰中的籌碼,並且持有貴金屬礦業股和比特幣。該基金在2025年上半年漲了56%。

比特幣強勢月要來了?

從今年市場表現來看,黃金明顯壓過比特幣,但把時間軸拉長來看,比特幣仍然遙遙領先。市場人士相信,接下來還有更多驚喜。

而對比特幣有信心的也大有人在,市場認為比特幣最強勢的月份即將來臨,畢竟歷史數據看起來,美股第四季通常是比特幣的表現旺季。

根據Coinglass數據統計,自2013年以來,9月一直是比特幣表現最差的月份,平均下跌3%;而10月和11月則往往引發漲勢,平均漲幅分別達到22%和46%。

布蘭登推測,由於下半年市場對聯準會的降息預期、ETF資金回補等題材仍在發酵,黃金目前的領先地位,可能並不穩固。如果這個歷史規律延續,比特幣可能在感恩節前就超越黃金,將更多黃金投資人轉化為比特幣的信仰狂熱者。

資料來源:ForbesCME GroupCoinDesk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