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保障就是獲得充足的資產(不是收入,是資產),使這些資產創造的被動收入高於你選擇的消費水平,也就是你的燒錢率(Burn Rate)。

被動收入就是你用錢賺到的錢:你借別人的錢所產生的利息、你的房地產增值、你的股票所產生的股息,你把房子出租給房客所得到的租金。

簡單來說,被動收入不是你靠工作得到的報酬,而燒錢率指的則是你每個月、每一天為生活支出的金額。

財務保障=被動收入>燒錢率

取得財富的途徑有很多種,最可靠的途徑會需要花時間、也會需要努力,但大多數人都能做到。而追求財富應該成為我們的優先要務,越早越好。財務保障就代表掌控力,代表你知道自己有能力規劃未來,有能力把時間用在你覺得重要的事情上,而且有能力照顧好依靠你的人們。

「錢不說話,它只會咒罵。」巴布·狄倫(Bob Dylan)曾這麼說過。我的經驗是,當你擁有的錢變多了,它說話的語氣也會跟著改變。錢不夠用時,它會對你怒吼,錢累積越來越多時,它的語氣就變得動聽。但如今,多數人聽到的是越來越刺耳的咒罵聲。

在美國,房價中位數已是年所得中位數的6倍(50年前只有2倍),此外,首購族的占比幾乎不到歷史平均值的一半,創下史上最低紀錄。醫療債務是消費者破產的首因,高達半數的美國成年人需要借貸才付得出500美元的醫療費。

除了最富裕的族群,一般人的結婚率自1980年以來下降了15%,人們沒錢結婚,更沒錢養小孩。

儘管美國的整體景氣有破記錄的成長,198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當中只有50%的人收入比他們的父母在同年齡時的收入更高,這個比例是史上最低。25%的Z世代認為自己一輩子沒辦法退休。

這個體制或許需要修正,但在那之前,你必須忍受它。或是更進一步,努力培養能力與找到策略,提高你在體制內繁榮發展的機率。

邱吉爾說過,民主是最糟的制度,但仍勝過我們以往嘗試過的所有制度。資本主義也是如此。不平等會激發企圖心,獎勵誘因會帶動成果,世界就這樣運轉下去。

如果這個體制對你有利,你要盡力發揮。如果對你不利,你還是要盡力發揮。無論如何,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在你取得財務保障之前,你的時間不屬於你,你的壓力大多也是徒勞。

一般的個人理財建議都圍繞著「退休」來規劃。這是一個過時的架構,也不符合我們的理財哲學。我希望你能在停止工作之前就取得財務保障,越快越好。獲得財務保障之後,你還是可以選擇繼續把精力放在工作與職業成就上。我就是這樣。

當工作變成衝浪板、而不是救生圈時,它帶來的壓力會少非常多。當我們有自信時,表現會更好。在這方面,工作跟約會有點像:你越不需要對方,對方就越需要你。

財務保障使你有選擇權。而財務保障可以濃縮成一個數字:足以支撐你的生活方式的資產基數。你需要有多少存款?每個人的數字不同,這個數字比較像是一個目標。

盡可能接近你的目標,會讓你的生活更輕鬆、更令人滿足。請記住我們的公式:被動收入大於你的燒錢率。

燒錢率怎麼算?

那你的燒錢率是多少?或是更精確的說,你希望長期維持的燒錢率是多少?當你年紀越大,這個問題就越容易回答,因為你離「長期」已經更近了。但即使你才剛出社會,或甚至還是學生,都能從零開始建立預算,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有些基本的概念。

這是一種財務的練習,每個人的差異很大。隨著你不斷累積人生經驗,你會越來越了解自己,也更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每個人的目標燒錢率都不相同。無論你喜歡平價啤酒、還是精品包,先試算一下自己一整年的開支,然後加總起來,加上20%的稅,這就是你的年度燒錢率。

接下來,把剛剛的燒錢率乘以25,這就是你(大概)的目標數字,也就是能確保你的被動收入大於支出的資產基數。

為什麼是25倍?這是假設你的資產在考慮通膨之後,能產出4%的收益。不同的財務規劃師建議的數字會稍有不同,但4%是合理的估算,乘以25也比較容易計算。

當然,這只是很粗略的概算。我們對稅務的預估是簡化的。你的燒錢率也會隨著家裡有小孩而增加、孩子離家獨立後而變少。此外,我們也還沒考慮到社會安全福利,30年之後它還會不會存在,誰也不知道。不過,所有偉大的藝術作品,都始於草稿。

假如你的年度燒錢率是8萬美元,那麼你的目標數字就是200萬美元。如果你投資的資產達到這個數字,那你就贏了。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蓋洛威教授的人生財富課

書籍簡介

《蓋洛威教授的人生財富課:觀念x紀律x工作x配置,完整理解股、債、基金、房地產的基本邏輯,一生不為錢煩惱》

作者:史考特・蓋洛威(Scott Galloway)
譯者:廖建容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5/06/04

作者簡介

史考特・蓋洛威(Scott Galloway)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行銷學教授,也是創立過9家公司的連續創業家。著有《四騎士主宰的未來》等暢銷書,也曾任《紐約時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哈斯商學院等組織的董事會成員。蓋洛威是快速竄升的跨世代意見領袖,他的podcast節目「The Prof G Pod」與「Pivot」、電子報《不留情/沒惡意》(No Mercy / No Malice),以及YouTube頻道每週都觸及全球數百萬人。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