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型態SIM卡交換詐騙的快速崛起,臺灣企銀率先發起跨域聯防行動,攜手中華電信、鼎盛資科、全盈+PAY與精誠資訊,共同舉辦「跨域合作,防詐新紀元」發布會,並推出全臺首創的「SIM卡詐欺聯防機制」。不同於傳統以事後補救為主的防詐策略,此機制強調跨域驗證與即時風險偵測,在交易前即主動攔截異常行為,開啟金融防詐新模式。未來,臺灣企銀更計劃持續擴大合作夥伴與應用場景,建構更具韌性、可信任的防詐網絡。
「你的SIM卡,還在你身邊嗎?」現代人每天手機不離身,但那張掌管身分驗證與金融安全的晶片小卡,可能早已被悄然換走,而你卻渾然不知。這不是科幻情節,而是蔓延全球的SIM卡交換詐騙實例。當 SIM 卡被盜、OTP簡訊遭攔截,詐騙者即可橫行銀行帳戶、支付工具等。這意味,過往被視為最後一道安全防線的OTP,反倒成為詐騙的一大破口。
國際數據揭示 SIM卡詐騙潛藏威脅
國際案例已為台灣敲響警鐘。根據 FBI 統計,2023年美國因SIM卡交換詐騙造成的損失金額高達新臺幣14億元;英國在 2024年一年內爆發逾3000起案件,受害人以年長者為主,損失金額更在短期內暴增十倍。
臺灣企銀數位金融部協理蔡育呈表示,SIM卡交換詐騙通常是由詐騙者取得個資後,假冒用戶身分向電信業者申請補辦新卡;一旦取得新SIM卡,便能攔截OTP 驗證簡訊,進而偽冒身分完成開戶、綁定或轉帳等操作。「雖然目前台灣案例不多,但OTP驗證已滲透銀行、支付、保險、醫療與電商等領域,一旦防線崩潰,受影響的不僅是個人,而是整個數位金融生態。」
為防堵新型態的SIM卡交換詐騙,臺灣企銀發起全台首宗SIM交換詐欺跨域聯防合作,攜手中華電信、鼎盛資科、全盈+PAY與精誠資訊,推出全臺首創的「SIM卡詐欺聯防機制」,將傳統事後攔截的被動防詐邏輯,往前推進到交易前的即時防堵及預警。
蔡育呈指出,過去金融業的防詐常受限於可利用的資料多為交易後之金流結果,因此多半專注於金流的監控與事後的攔阻,但這樣的阻詐方式也意味著詐騙事件已經發生,僅能採取事後補救措施,因此臺灣企銀意識到必須把防線前移,從事後補救轉向事前防堵。
同時國外經驗也顯示,SIM卡一旦被換,在一定的時間區間內是風險最高的時段。於是臺灣企銀開始思考:能否藉由電信業者來提供SIM卡更換的時間,在透過銀行進行風險判斷,提前把關每一筆可能發生之受詐交易。
臺灣企銀啟動跨域合作 開創提前守護機制
其中,電信業扮演著關鍵角色。由於OTP驗證訊息主要由電信業者進行發送,因此中華電信的參與,將成為防詐機制落地的重要突破口。透過臺灣企銀數位轉型委員會委員的促成下,團隊得以直接向中華電信進行充分溝通,並即時獲得支持,使得專案順利啟動與推展。
電子支付則是民眾日常最常使用的交易場景,因此臺灣企銀選擇從全盈+PAY切入,讓用戶立即感受到防護效益。自7月機制上線後,短短兩個月內,全盈+PAY綁定臺灣企銀帳戶的用戶數即成長2.3倍,顯示消費者對交易安全高度重視,也更願意將臺灣企銀作為支付銀行。
在技術端,除了與多次開發阻詐功能的合作夥伴鼎盛資科外,本次精誠資訊也一同協助完成 API串接與系統流程開發,確保防護機制順利運作。值得一提的是,五家機構皆以公益心態無償投入,共同建構此防詐新模式。
儘管理念一致,但跨產業合作仍面臨不少挑戰。金融、電信、支付與科技四大領域各有專業差異,對用戶資料分享範圍、交換方式,甚至收費機制的討論過程中難免出現拉鋸。作為統籌核心,臺灣企銀必須同時兼顧業務發展、技術框架、法遵架構與資安治理,協調各方資源,才能讓跨域聯防機制順利推行。
蔡育呈坦言:「執行過程真的不容易,但所幸在共同信念的驅動下,我們逐步克服難題,最終成功落地。」
技術創新、擴展應用場景 共築永續可信的台灣金融未來
SIM卡詐欺聯防機制的價值,不僅在於即時攔阻,更象徵跨產業「信任架構」的實踐。臺灣企銀認為,防詐不是單一銀行能完成的任務,必須仰賴金融、電信與支付產業的共同參與,才能建構完整的安全網。
未來,臺灣企銀將持續號召更多電信、銀行與電子支付業者加入;同時導入AI風險偵測、黑名單共享與多因子驗證等創新功能,提升即時防護能力。
在數位金融快速演進、詐騙手法層出不窮的環境下,臺灣企銀以「風險前移、防線共築」為核心戰略,從單一機構的防禦走向跨產業、多層次的聯防體系。不僅為全民打造共享的數位金融安全網,也展現臺灣企銀在數位金融防詐領域的創新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