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人口推估報告,2025年臺灣四十歲以上人口將達59%,六十五歲及以上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預計也將正式越過20%,進一步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當整體人口結構無可避免地,呈現「高齡化」與「少子化」兩極端發展態勢,經濟、社會與生活等各層面因應之道,勢必得隨之進行思維轉換或策略調整,才能擺脫桎梏,降低意外衝擊。

《商業周刊》在2024年6月,啟動一份「壯世代人生觀大調查」,受訪的一千位四十五歲至六十四歲臺灣民眾,面對越活越長壽的人生,便有近二成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當前現狀,後悔沒有及早注重健康、及早點投資理財、多花時間陪伴父母、沒有學好外語技能,如果有機會再回到四十歲,希望重新安排人生優先次序,及早為老年生活做好規劃準備,才能越活越快樂以及越活越富足。

壯世代較不快樂? !
人生快樂度隨年紀呈U型走勢

進一步探究「壯世代人生觀大調查」,當問及是否滿意目前的人生時,回答非常滿意、滿意的比率:四十五至四十九歲是36%,五十至五十四歲是35%,五十五至五十九歲是47%,六十至六十四歲是48%,年紀越輕反而滿意度越低;而回答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的比率:四十五至四十九歲是20%,五十至五十四歲是21%,五十五至五十九歲是20%,六十至六十四歲是8%,四字頭跟五字頭,都高於六字頭兩倍之多。

在臺灣,四十五到五十四歲屬於較不快樂的年齡層,這跟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布蘭弗洛(David G. Blanchflower),在2020年進行的「年紀」與「快樂」關係度研究結果,竟然是不謀而合,因為蒐集全球一百四十五國統計數據之後,他發現人生快樂度隨著年紀呈現U型走勢,也就是約四十八.三歲是人生低谷期,五十歲之後才逐漸攀升。

壽命不斷延長
重視健康、投資理財成必修課題

雖然四十五到五十四歲才處於人生中場,但容易被工作、家庭、生活等多方壓力擠成「三明治族群」,難免對人生感到失落與失望,所幸「壯世代人生觀大調查」進一步問及,想做哪些事讓現在的生活更美好,大多數都展現「想改變現狀,就必須付出行動」的積極覺悟!

據統計顯示,大多數民眾表示針對財務面,想投資理財(如股票、債券等)有34%,想買房或投資不動產有29%,想節約存更多錢有20%;針對工作面,想先學好外語有21%,想選擇真正想做的工作有19%,想選擇能賺更多錢的工作有18%。

針對生活面,想更注重自己的健康有40%,想花更多時間投資理財有24%,想養成運動習慣有10%:針對人際面,想花更多時間給父母有26%,想找到全心投入的興趣有19%,想更慎重尋找伴侶病與伴侶建立更好關係有15%。

其中,想花更多時間投資理財的比率名列前茅,僅次於注重自己的健康,被視為重要人生必修課題,說明壽命不斷延長,壯世代願意提早為未來二十年、甚至四十年以上的人生預做準備,真正走向越活越快樂、越活越富足的U型微笑曲線,而非中年低谷的L曲線!

善用三個「及早」理財
不怕忙、茫、盲

抱持積極且正向的思維,確實是攸關理財成敗的重要心態之一,像四十五歲以上的壯世代,會被稱做「三明治族群」,是因為上有父母要照顧、下有小孩要撫養,又奔波於工作與生活之間,最能夠意識到「金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的真諦,因此唯有克服人性弱點,按部就班建立「越活越富足」理財策略,才有機會泰然享受人生下半場,不被生活、健康或財務引發的突發意外所困擾。

中國信託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強調,完善理財策略不能嫌麻煩,建議進一步透過「財富金三角」,探尋不同階段的「活、留、存」需求,藉以累積資產配置健康力、提升財務韌性,並且為了避免在投資理財過程中,陷入「忙、茫、盲」無意義焦慮,還必須謹記三個「及早」原則。

第一個是「及早」做好投資理財規劃,舉例來說,假如計畫六十五歲退休之後,每月想擁有新臺幣十萬元生活費,從三十五歲開始準備,每月至少需提存約新臺幣三.五萬元,若四十五歲才開始準備,每月至少提存金額提高到新臺幣五.五萬元,所以越早啟動越輕鬆,才能享受時間複利綜效。

第二個是「及早」養成正確理財觀念,許多人面對金融市場熱潮,容易一窩蜂投入而以失敗收場,應該先替退休養老、培養興趣、學習進修等人生計畫,設定各種階段性財務目標,再藉助紀律原則與時間複利加以穩健落實。

第三個是「及早」建構財務韌性,由於壽命延長會衍生預期之外各種開支,可以依照必要、需要、想要三個層次,依序打造不同面向的永續金流,同時隨著年紀降低風險性資產比重,避免影響老後的基本生活品質。

存好老本、病本與保本
就是提早照顧自己的未來

探究三個「及早」用意,其實是希望壯世代藉由重新釐清與金錢的關係,找到財富管理新模式,楊淑惠指出,面對活得越來越久的人生,如果仍一味拚命積累金錢,不做任何風險控管,很容易受到全球政經情勢動盪或通膨壓力升溫等影響,引爆不在預期之內的財務危機,所以想預約富足第三人生,最好從投資自己開始,慎選理財投資工具,建構涵蓋老本、病本與保本的三道防線。

所謂「保本」是資產保全,由於年齡增長不免出現記憶力衰退,無法仔細自理財產,加上近年來,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詐欺案件層出不窮,以及女性高比例必須面對獨身老後生活,想要避免資產被不當侵占,可以善用「預簽安養信託」,委由專業受託人(銀行機構),按照自己的意願被有效運用。

「老本」是維護未來老年生活的本錢,畢竟壽命延長代表用錢時間拉長,即使準備好退休金,若沒有足夠且安全的金流來源,晚年仍可能陷入財務困境,所以可運用較保守的銀行定存或還本型保險,先打好金流基底,再衡量自身需求及風險承受能力,透過平衡型基金、投資型保單、債券等風險高一點的投資工具,提升金流效率或滿足特定時間金流需求,甚或藉由股票型投資標的積極參與市場,視經濟情境變化,加快金流累積效率。

至於第三人生的醫護照顧絕對是財務規劃重點,因此「病本」是替老後頻繁的醫療與照顧需求做足準備,可以規劃實支實付險,轉嫁頻繁醫療支出需求,以及透過失能險、長照險,轉嫁長期照顧需求,如果仍不放心,則提前建立醫療帳戶,避免未來龐大醫用開銷打亂其他規劃,真正享受財富、健康、快樂三合一的美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