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資本創辦人霍華馬克思(Howard Marks)於8月14日發表最新的備忘錄「價值的計算」(The Calculus of Value)。他是價值投資界備受推崇《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作者;而他的備忘錄,重要性更媲美巴菲特主持的波克夏股東大會。
霍華馬克思認為,目前美國股市估值過高,S&P 500本益比令人擔憂。市場強勁歸因於投資者樂觀、錯失恐懼及AI熱潮。鑑於此,他建議採取「投資戰備等級5」:減少進攻型持股,增加防禦型持股,以應對估值過熱的市場,降低損失。
以下為其備忘錄重點摘要:
一次飛行引發的備忘錄
7月28日,我搭乘一架沒有Wi‑Fi的飛機前往南美洲,因此沒有電子郵件或娛樂。除了開始寫備忘錄,我還能做什麼呢?有趣的是,我在飛行中寫下的內容,恰好是我落地後許多客戶提問的答案,所以這篇文章對我很有幫助。我希望它對你也能有所啟發。
今年1月2日,是我的備忘錄《bubble.com》發表25週年,這份備忘錄讓我的寫作聲名鵲起;我為此發表了另一份備忘錄,名為《泡沫觀察中》。
雖然標題可能引起讀者的擔憂,但我的主要結論是,當時美國股市的高估值,不一定預示著泡沫的存在,主要原因是我沒有察覺到「與泡沫相關的極端投資者心理」,我將當時的證券價格形容為「高昂但不瘋狂」。
由於過去七個月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是時候更新資產價值了。
在我開始之前,請注意我談論的是一般性的投資。我的具體參考,將是美國公開上市的公司證券——股票和債券——因為它們定期按市價計價。
但是,價格變動會影響其他資產和其他市場,而且這些行動主要源於投資者心理,而投資者心理是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我認為,我的評論可能適用於其他資產類別,無論是私人資產還是公共資產,甚至可能適用於美國以外的市場。
資產的價值源於「基本面」
投資資產──例如股票、債券、公司和建築物...都具有一個價值,有時被稱為它們的「內在價值」:資產在某個時間點「值多少錢」。這個價值是主觀的。它無法在任何地方明確找到──據我所知,即使是人工智慧也無法──而且人們對它的看法會有所不同。
在我的術語中,資產的價值源於其「基本面」。例如,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包含許多方面:當前收益、未來盈利能力、收益穩定性或波動性、資產負債表強度、管理層能力、競爭格局,以及將影響公司未來的無數其他因素。最終,資產基本面的總和構成其盈利能力,而盈利能力反過來是其價值的來源。
一家公司可能擁有土地、建築物、機械、車輛和自然資源等實體資產,也可能擁有專利、商業秘密、品牌、人才和文化等無形資產。所有這些資產單獨具有盈利能力,它們結合起來創造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管理層巧妙結合這些資產以最大化整體盈利能力,產生所謂的「協同效應」。
然而,並非所有資產都具有可計算的盈利能力。我將盈利能力描述為透過擁有和經營資產所能賺取的錢;因此,像鑽戒、畫作或經典汽車這類,不產生經營現金流、或未來沒有潛力產生經營現金流的資產,不具備盈利能力,這使得它們無法客觀地進行估值。
盈利能力可以是當前的,也可以是潛在的:例如未來開發自然資源,或利用智慧財產研發新產品所帶來的收益。總而言之,資產的當前收益加上其未來產生收益的能力,構成了其關鍵基本面。
無論如何,我認為審慎的投資,必須基於對資產當前和未來盈利能力的判斷。一旦投資者以這種方式確定了資產的價值,他將有基礎建立一個「正確」的價格,這將在未來帶來良好的回報。
價格:市場對價值的投票
雖然價值可能看似理論且難以捉摸,但價格是具體的:它是你為獲得某物所支付的金額。
因此,資產的價格就是:投資者對其潛在基本價值的共識看法。
根據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說法,市場價格每天都由投資者透過買賣報價來「投票」設定。有些投資者認為一家公司產品線穩固、管理層稱職,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老派過時。有些投資者覺得另一家公司性感且符合未來趨勢,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風險高漲。這些態度都轉化為資產價格。
市場情緒有時正面,有時負面。當大多數投資者樂觀時,價格可能超過價值;反之則可能低於價值。這種心理驅動造成了便宜貨與過度定價,也孕育了泡沫與崩潰。
重要的是資產價格與其價值之間的關係,投資者稱這種關係為資產的「估值」。
價格與價值的互動──心理驅動
若價格高於價值,未來更可能下跌;若價格低於價值,未來更可能上漲。然而在短期內,情緒可令價格偏離任何方向。
被低估的資產可能長期便宜,也可能更便宜;被高估的資產亦可能持續飆漲直至「瘋狂」。這種非理性延伸,解釋了泡沫與隨後的崩潰,正如凱因斯(John Keynes)所言:「市場保持非理性的時間,可以比你保持償付能力的時間更長。」
葛拉漢曾形容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秤重機」。投資者因而必須同時衡量價值與心理,瞄準價格/價值關係的改變,才有望獲得吸引人的超額報酬。
估值與投資績效的對應關係
若要獲得卓越的回報,通常須滿足下列條件之一(或多項):
- 市場共識低估資產的當前價值。
- 市場價格對於該價值過低。
- 資產盈利能力超預期成長,推升價值。
- 資產因情緒變化而更加受歡迎,導致價格上升。
如果沒有上述列出的一項或多項條件,就沒有理由期望一項投資能提供優異的回報。即使這些條件存在,投資者也不應期望能取得優異的成果,除非他們具備檢測這些條件所需的卓越洞察力。
2025年的市場實況:高估值與政策變數
現在我們可以開始談論當前的具體情況了。2025年初我們處於什麼位置?
標普500指數是美國股市最受關注的晴雨表。去年底,其預期本益比約為23x,顯著高於其歷史平均水平。
2025 年第一季美股一度下跌10%(科技股最深),因企業基本面與通膨擔憂;4月2日川普宣佈高幅度關稅,加劇市場恐慌,標普500迅速走低15%;但隨後因協議延期、關稅幅度縮減及盈利預期改善,自4月8日低點反彈 29%,今年以來累計上漲 9%。
我們對今天的價格和價值的計算,能說些什麼?
標普500指數在2024年底和關稅宣布前都處於高估值。經濟潛力,以及公司可能長達數年的盈利能力,總體而言可能不如關稅宣布前樂觀,儘管沒有最初擔心的那麼糟。
通膨上升仍然是一個擔憂,其威脅降低了投資者所希望的早期、刺激性降息的可能性。
政府尋求的貿易和關稅協議還在談,但美國似乎在世界各地被視為一個較不可靠的盟友和夥伴,一些投資者可能得出結論,他們應該減少對美國資產的投資比重。這種觀點,可能導致淨賣出或降低未來對這些資產的需求。
美國的財政赤字和國債沒有任何改善跡象,全球對它們的擔憂似乎正在增加。
儘管如此,儘管整體前景可能有所減弱,美國股價卻上漲了。雖然預計盈利將會增長,但股價漲幅更大。
因此,無論今年年初處於何種位置,美國股票的價值主張如今似乎不如去年底時那麼有吸引力——而即使在當時,它也並不算好。
投資者行為與泡沫跡象:有哪些狂熱信號
- 標普 500 預期本益比與銷售額倍數均創高。
- Barclays「股票狂熱指標」達歷史兩倍水準,接近泡沫區。
- 巴菲特指標(總市值/GDP)創歷史新高,且因企業晚上市與私有化趨勢被低估。
- 「迷因股」狂熱再起,散戶聚焦基本面薄弱公司。
- 信用利差逼近歷史低點,顯示風險溢價被壓縮。
- 「七巨頭」佔標普市值三分之一,非巨頭平均本益比亦高達 22。
長期牛市、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心態與「川普總是退縮」(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式合理化,強化投資者樂觀。
那麼,價值計算的底線是什麼?對我而言,基本面整體似乎不如七個月前,但與此同時,資產價格相對於收益偏高,比2024年底更高,並且相對於歷史而言估值也偏高。
有AI,所以這次不一樣?
「這次不一樣」這個陷阱,如約翰·坦普爾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所說,有20%的時候,事情確實是不同的;今天我敢打賭這個比例會超過20%。
人工智慧及相關發展將改變世界的巨大可能性, 對於某些公司而言,情況可能確實「不同」。但投資者必須區分真正具備持續競爭優勢的贏家,與被情緒推高的跟風者。
高估值環境下的行動指南
高估值的存在永遠無法被證明,也沒有理由認為上述條件意味著近期將會出現修正。但是,綜合來看,它們告訴我股市已經從「高位」轉變為「令人擔憂」。
你該怎麼辦?我將戰術行動視為從積極到防禦的連續光譜,當估值很高時,我會考慮變得更具防禦性。在我妻子南希和我喜歡看的「動作片」中,五角大廈有時會宣布防禦準備狀態(DEFCON),從DEFCON 5開始,隨著危險加劇升級到DEFCON 1,表示核攻擊正在進行或即將發生。
同樣地,我認為面對高於平均的市場估值和樂觀的投資者行為,應逐步應用以下投資準備狀態,或稱INVESTCONs:
6. 停止買入
5. 減少進攻性持倉並增加防禦性持倉
4. 賣出剩餘的進攻性持倉
3. 同時削減防禦性持倉
2. 清除所有持倉
1. 做空
在我看來,要合理地達到實施1到3,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高估」從不等於「肯定很快下跌」,所以很少走向這些極端。
但我認為現在是實現程度5的時候了!如果你減持那些歷史上看起來昂貴的東西,轉而持有那些看起來更安全的東西,以求在持續走高的市場中損失有限,或者無論如何,不至於讓你失眠。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