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疫情後那波瘋狂的報復性消費嗎?年輕人瘋狂揮霍在旅遊、用餐和購物上,彷彿要把封城期間失去的體驗一次補回來。

但如今風向徹底改變。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美國儲蓄率從去年12月的3.5%飆升至今年5月的4.5%,暴增近30%。先鋒集團調查更顯示,71%美國人轉向「報復性儲蓄」。

這波轉變背後有深層原因。面對揮之不去的通膨、高利率和AI時代的裁員威脅,現金成為年輕人的避風港。

更重要的是,2020年金融混亂的「刺痛感」仍深深影響這個世代——股市崩盤、失業率飆升讓他們意識到,沒有現金儲備的生活有多脆弱,也讓其開始重新思考金錢本質:從追求即時滿足轉向長期安全感。

心理賦權:現金就是「選擇權」

報復性儲蓄不只是存錢而已,更是一種心理賦權。

Z世代和千禧一代將現金儲備視為「選擇權」,讓你能夠叫無後顧之憂的自由轉職、搬家或投入創業,不再受經濟條件束縛。

「報復性支出的快感是瞬間的,但報復性儲蓄的成就感會持續成長,」財務規劃師Bobbi Rebell表示。在社群媒體上,「no buy challenge」在TikTok和Reddit瘋傳,年輕人分享節約支出、存款一點一滴增加的心得。

三大實戰策略:科學存錢法

如果也想加入報復性儲蓄的行列,具體該怎麼執行?理財專家們整理出三大科學存錢法:

1. 節流

實施低消費月、取消未使用訂閱、增加在家烹飪頻率。理財規劃師Holley G. Cary建議,拿出信用卡帳單,檢視「無感支出」,例如多餘串流服務、咖啡外送、頻繁外賣等,關鍵是找出不會想念的小額支出,直接轉入儲蓄。

2. 優化儲蓄工具

將資金轉入年收益4%的高收益帳戶、設立專款專用基金、利用自動化每月提高儲蓄率1%。若有計劃中的大筆款項支出,另立專戶來儲蓄,例如你可以設立度假基金、房屋維修基金、兒女的教育基金等,透過漸進式增加避免生活壓力。

3. 設定薪水自動轉入儲蓄帳戶功能

有負債的人要先制定償還計劃,接著建立3~6個月生活必要支出的緊急基金。設定薪水一入帳就自動轉一部分到儲蓄帳戶,這樣就不會有「錢花光了才想到要存錢」的問題。

報復性儲蓄要能持續,關鍵是找到平衡點。嚴格的預算如果讓人感覺被剝奪往往難以維持,聰明的做法是在達成儲蓄里程碑時給自己小獎勵,或每月設立少量的「自由花費」額度。

「報復性儲蓄的核心不是犧牲,而是變得更有意圖性,」理財專家強調。當你清楚什麼對生活真正有價值,就更容易把資源投注在最重要的地方。

不過,也有網友並不買單這個概念,諷刺道:「『報復性儲蓄』這個詞真是蠢透了。人們買不起任何東西,所以他們不出去吃飯。(難道)無家可歸的人是為了報復性地存房租/房貸嗎?簡直是胡扯。」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CNBCKiplingerThe Money Guy Show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