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政策不僅讓各國業者叫苦,對消費者來說,經濟不確定性也正變為真實的生活壓力!在動盪的氛圍下,財務專家一致認為,現在最重要的,是增加你的緊急預備金,建立起穩固的財務防線。

白手起家的創業富翁、《我教你變成有錢人》作者Ramit Sethi表示,他正在建立一筆鉅額基金,建議大家也這樣做,「如果你沒有緊急基金,最好動起來建立一個,現在就減少你的可支配所得。」

6個月緊急預備金不夠用!該準備多少?

過去,專家通常建議準備3到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隨著關稅的不確定性增加,Sethi建議,緊急預備金應該提高至12個月。財務規劃師Matthew Saneholtz也表示,如果你身處的產業可能裁員,應該準備9到12個月的儲蓄。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2025年的調查,約有42%的美國人沒有緊急預備金,40%的人無法應付1000美元的緊急開支。台灣金融研訓院2024年「台灣金融生活調查」則顯示,有78.4%民眾能在一週內籌到10萬元,但籌款來源源於自身儲蓄的比例,相較於2022年卻下降。

緊急預備金通常存放在容易取用的高利息活儲帳戶中,切記,要與日常生活費分開。在家中保留少量現金也很重要,Matthew Saneholtz認為,家中應存放500~1000美元(約新台幣1.6~3.2萬元)的現金,用以應對停電、自然災害或支付系統中斷等緊急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保留過多實體現金也有風險,像是被偷、容易衝動消費等,且實體現金不受中央存款保險公司保障,也無法產生利息收入。

快速增加儲蓄的4個實用策略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足夠的緊急預備金,不必過度擔心,金融專家並非要你馬上存到12個月的生活費,而是希望民眾能重新思考儲蓄的重要性。以下是4個快速儲蓄的方式。

1.減少或取消非必要支出

快速增加緊急儲蓄的首要方法,是減少非必要支出。Sethi指出,應盡量減少外出用餐、買飲料、旅遊或進行放縱消費,他強調,「要非常積極的執行。如果過於膽怯,你會為了節省15美元而筋疲力盡,而且這點錢不會有什麼實質作用。」

2.暫停或減少大額消費的頻率

或許可先暫停買車、買房或度假計畫,Sethi說:「如果你買了車,但6個月後被裁員,你的計劃是什麼?你最好有答案,否則你就是沒準備好買那輛車。」他也建議延長自我護理類型消費的週期,例如原先每3個月剪髮一次,可以改為每6個月一次。

3.只還最低標準的債務

Sethi表示,現在不是還清債務的時候,若有房貸或學貸等利息相對低的債務,建議每月先付最低金額,維持信用評分,把多餘的現金存入緊急基金中。

4.減少投資

如果還沒準備好1年的生活費,你可能需要考慮減少投資。並降低存入退休金帳戶的薪資比例,將多餘的現金用來儲蓄。

完全沒存款該怎麼辦?4個方法幫你從零開始

如果是還沒有任何儲蓄的人,你要知道,存錢最重要的原則是「從小開始、穩定累積」。例如,這個月只存下50美元,你的儲蓄也已比上個月多。財務專家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1. 設定小目標:第一個儲蓄目標不需要是3個月的生活費,而可以是500美元、1000美元,讓自己有達成的動力。
  2. 選擇高收益儲蓄帳戶:目前許多線上銀行提供的活儲利率高於傳統銀行,能讓你的錢在等待用途時微幅增值。
  3. 3.自動化儲蓄:設定自動轉帳功能,讓每次薪水進帳後,將一小部分自動存入指定帳戶,減少「有空才存」的心態。
  4. 根據人生階段設定目標:單身族與育兒族的存錢需求不同,建議依生活狀態彈性調整,而非追求單一標準。

除非你已經面臨緊急情況,否則,現在你最不該做的事就是恐慌性的賣出股票或其他投資。Sethi表示,現在應避免每天登入投資帳戶,因為新聞每天都在變,所以觀察投資組合的起伏對你可能沒有太多幫助。

我們現在該做的是,為最壞的可能結果做準備——多多準備緊急預備金,幫助你保持平靜。

資料來源:CNBC(1)(2)台灣金融研訓院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