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你可能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我們員工拚死拚活為公司賺錢,結果就只能得到基本的薪水。老闆什麼事都不用做,憑什麼利潤都是他的?」
確實,企業價值是由員工共同創造,但為何老闆的收入遠遠大於員工?同樣是那句話:高收益是對承擔高風險的補償。
一般而言,企業的定義為: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組織。
「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正是老闆與員工本質上最大的區別。同時,還有一個關鍵因素:老闆必須投入生產要素。什麼是生產要素?土地、資本、技術等都是,白話一點來說,就是要投入金錢。
錢有流動,才會創造更多財富
猶太人的金錢法則:錢是在流動中賺來,而不是靠苛待自己存下來的。他們崇尚的是「錢生錢」,而不是「人省錢」。
在商業社會裡,任何產品只有流通才有價值。錢也是一樣,只有流動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不過,相應的代價就是錢可能流進來,也有可能流出去。
賺錢的老闆身價千萬、上億,這只是表面。但人們看不見的是,也有無數老闆投入了巨額的資金,但是不賺錢,甚至是以個人身家投入營運,資金持續流出。而即使是那些有賺錢的老闆,一旦遭遇業績下滑、產業衰退,或者是遭遇疫情這樣的不可控因素,也很有可能傾家蕩產,最終顆粒無存。
但員工呢?企業一旦破產清算,第一順位便是清償員工薪資,可說是「任爾東西南北風,都得薪資不放鬆」。
在經濟低迷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死命的抓著錢,不創業、不投資、不消費。雖然這是危險來臨時動物的本能反應,但這恰恰與經濟規律相背離。
人們常說:危機,是危險也是機會。這時富裕的人反而有充足的財富拿出來投入流動,創造價值,從而也更有機會獲得更多財富。這也是為什麼每一輪經濟危機過後,有錢人群體的財富總是快速增長,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從圖表「1995~2021年平均年財富增長率」(出自《2022年世界不平等報告》)中可以看出,1995~2021年之間,世界上最窮的一半人口財富每年增加3%至4%左右。因為這群人本身擁有的財富不多,相對而言的財富增長也很低。
世界上最窮的一半人口只占了1995年以來全球財富增長的2.3%。而全球前1%的人享有更高的財富增長率(每年3%~9%),他們占有1995年以來全球財富增長的38%。
高收益來自高風險,那為什麼是流動性創造了財富,而不是那些喜歡冒險的人獲得更高收益?
因為,並非一句「我喜歡冒險」,就算是具備高風險承受力。風險的承受力更展現在面臨高風險之時,特別是當投資出現巨額虧損、看不到希望,甚至已經無法挽回時,你是不是有定力、有耐力、有恆心繼續堅持。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能力扛得住虧損。
對虧損的承受能力,主要與你的資金流動性需求相關。例如,一個人有毅力、恆心和風險承受力,但沒錢,就不能說他具備虧損的承受能力。
或者某個人投入全部身家,正面臨大幅度虧損時,剛好家裡有人生病,需要一筆醫療費。雖然他明知道這筆投資再過兩個月就能反彈,但他的資金流動性需求迫使他必須割肉離場,這就代表他的虧損承受能力並不高。
我們都知道,定期存款利率比活期存款更高,這是因為你犧牲這部分錢的流動性、失去隨時動用這筆資金的權利,才獲得更多的回報。這就是高風險投資回報的來源——資金流動性。
*本文摘自任性出版《你漏財了!用錢致富的底層邏輯》
《你漏財了!用錢致富的底層邏輯:漏財≠很會花。從消費到投資,有錢人想的、做的跟你哪裡不一樣!》
作者: 謝宗博
出版社:任性出版
出版日期:2025/05/27
作者簡介
謝宗博
財經作家。
先後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碩士、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擁有澳洲資深註冊會計師、美國註冊管理會計師資格,並入選財新傳媒「全球青年領袖論壇」成員。
曾以公務員考試第一名的成績入職,在政府部門從事宏觀財經政策研究十餘年,主導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財經課題研究,多次獲得省、部級「先進個人」稱號,被公派至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
所著財經科普書籍被翻譯成數種語言出版發行,暢銷多國。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